
对标英伟达华为正式开源CANN生态后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
应用介绍
近日,在昇腾计算产业发展峰会上,华为高管徐志军正式宣布,华为昇腾硬件使能CANN全面开源开放。这一消息在科技圈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毕竟CANN生态一直被看作是华为对标英伟达CUDA的重要布局。按理说,作为国内企业在AI基础软件领域的重大突破,这应该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但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网络上对此事的反应并不全是欢呼和掌声,反而有不少冷嘲热讽的声音。
华为开源CANN生态对我国AI发展的正面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在当前全球AI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英伟达凭借CUDA生态几乎垄断了AI训练市场,国内企业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华为能够站出来,投入资源打造自己的AI计算生态,并且选择开源开放,这本身就是一种突破。CANN的开源意味着国内AI开发者多了一个选择,不再完全依赖英伟达的技术栈,这对于构建自主可控的AI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从技术层面来看,CANN已经支持了主流的AI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等,并且针对昇腾芯片做了深度优化,性能表现可圈可点,我们理应认可华为在这一领域的努力和贡献。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网络上对这次开源的反应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一方面有专业人士和行业媒体给予了积极评价,另一方面却有不少网友对此冷嘲热讽,认为这次开源不会成功,甚至有人直接断言华为开源必定失败。虽然这种声音不代表主流,但确实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舆论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国内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对华为抱有不满情绪,见不得华为好。这种情绪的来源复杂,有的是因为华为的狼性文化和高压工作环境引发的不满;有的是因为华为在营销上的高调作风让人反感,比如华为某位高管的“遥遥领先”;还有的纯粹是因为华为作为我国科技企业的代表,成为了某些人发泄情绪的靶子。这部分人往往对华为的任何动作都持怀疑和否定态度,CANN开源也不例外。他们不看技术细节,不关心产业影响,只是单纯地想看华为出丑。
第二,华为之前使用阿里开源代码的事件,让部分人质疑华为的技术实力。前段时间,有开发者发现华为盘古大模型框架中使用了阿里开源的代码。虽然事后华为做出了解释,这些代码是开源的,并遵守了开源协议,但这一事件确实影响了一部分技术圈人士对华为的信任,毕竟华为当初宣传的时候用的是“自研”。一旦宣传和实际情况不一致,这必然会引起很多人对其能力的质疑,而这也是某些人不看好华为开源CANN的原因。
第三,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英伟达的CUDA生态确实强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超越的。CUDA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具链、丰富的文档和庞大的开发者社区,几乎所有AI框架都优先支持CUDA。AMD也曾试图用ROCm生态挑战CUDA,但至今收效甚微。前车之鉴让很多人对挑战CUDA持悲观态度,认为华为CANN也难以成功。这种看法虽然有些武断,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毕竟生态建设需要时间积累,不是单纯靠开源就能一蹴而就的。
面对这些质疑,华为需要做的不是争辩,而是用行动证明自己。开源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社区运营、文档完善、开发者支持才是真正的考验。华为必须展现出对开源社区的诚意,尊重每一位贡献者,认真对待每一位用户反馈的问题,这样华为才能真正赢得开发者的信任。同时,华为也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投入资源完善CANN生态,因为挑战CUDA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对于国内AI产业来说,华为CANN的开源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意味着我们在AI基础软件领域多了一个选择,减少了对单一技术路线的依赖。即便CANN短期内无法取代CUDA,它的存在也能促进良性竞争,推动整个行业进步。作为旁观者,我们不必盲目吹捧,但也不该一味贬低,理性的态度应该是给予关注和支持,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开源生态的成功从来不是靠一家公司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整个社区的共同努力。华为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接下来就看国内开发者是否愿意参与其中,共同打造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AI计算生态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