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解决策划过程包括什么
应用介绍
这种一战定江山,从根本上决定政权更迭,江山易主,战败方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天王山级大决战,双方都是“小白”,都是“新手”。
尽管军在1920年代有过北伐消灭孙传芳吴佩孚主力部队,1930年代有过围剿苏区结束当时我南方根据地割据对峙的战役,包括抗日战争中,组织过参战兵力70多个师的淞沪会战和参战总兵力超过100万人的武汉会战,但是这些规模巨大的战役,都不是对两国、两方的军事实力造成根本打击,彻底影响和扭转政治走向的“大决战”。
1933年1月,第四次围剿,蒋介石调兵不过16万,分三路进攻。当年9月,第五次围剿,调兵100万,直接进攻兵力50万。中央苏区的红军不过7万。双方交战总兵力60万。(见下图)
由于缺乏大决战这种量级和烈度的一战定乾坤,彻底决定江山定鼎,对战双方谁退出历史舞台,谁留在历史舞台的决战经验。对战方就不可避免的体现出没有经验者(或者曰小白)的特点。
“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这个“赌”字啊,很不好听,可又找不出一个更恰切的字来代替它。就是这么一回事,啪的一下,押上去了。
哪有这个道理啊,心跳的什么呢?我们不怕燃烧,我们不怕白热化,我们不怕烫着这里,烫着那里,我们的手不能发抖啊!”
这段著名的经典台词,在互联网时代已经破壁出圈,早不局限于解放战争军迷和大决战影迷的圈子,成为一个时代主流网民人所共知的桥段。
它非常生动地揭示了三大战役是如何地从夹生饭,到吃下去,从局部的关门(东北攻锦)斩臂(原拟新安镇吃黄百韬)演变成战区梭哈的终极清盘,进而成为全国战局彻底扭转的天王山之役的过程,以及主动策划,并导引了这场决战的最高统帅,其微妙而真实的心理。
同样地,南京那边,在国军最高决策层,在蒋介石那里,对会战的前途和信心,也并不像大决战里反映的那样,坚决和斩钉截铁。
“徐州地方,历代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是非曲直,难以论说。但史家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古战场上,决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所以古来就有问鼎中原之说。当年,先总理领革命军,分三路汇合徐州,挥师北上,光复徐州的第二天,清帝见大势已去,宣告退位。
民国十六年四月,也正是在徐州城郊,我有幸亲率数十万健儿,征讨北洋军阀孙传芳、张宗昌,大获全胜。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在谈论着项羽被困垓下,仿佛这中原古战场,对于我们注定了凶多吉少。
二十年前,我从徐州踏上征途,开始了第二次北伐,中华秋海棠叶遂归于一统。本党本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真可谓占尽天时,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短短二十年后,这里竟至于一变而为我的葬身之地了吗?无论怎么讲,会战兵力是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真实历史上,国军高层在济南战役之后,对华野下一步的打算,基本是盲的。只是在11月初,各方情报显示华野已鲁南完成集结,兵锋直逼陇海路、尤其是新安镇的时候,才被动做出一个几易其稿,最终也没有按计划执行的“徐蚌会战”计划(即:用两三个精锐军守徐州既设工事,其余部队延陇海路徐蚌段布防,做攻势防御,挫败华野攻势之后,相机反击,收复失地。说白了就是被动的挨锤,能挨住再说别的。)
当时在海州任9绥靖区司令的李延年对徐州剿总毫无定准的摇摆命令非常不满,就说过“举棋不定,亡国之征”!
黄百韬本人也对国军大本营和徐州剿总庸惰模糊,迟疑的战情分析和命令决断非常不满。说“国防部一帮陆军大学同学,作出这样的计划,令人伤心,正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这次会战如垮,什么都输光了。”
直到1948年9月7日,辽沈战役爆发前,在致林罗刘的电报中仍然估算从1946年7月算起,5年打倒的路线图,仍然是有可能性的。
这就是说,大决战前,即便对于最有把握,最先担负战区决战,战区清盘的东北战场,也不认为,1948年11月,就能完成对东北国军主力的全歼。
在辽沈战役开打前,毛仍然认为,理想情况下5年(也就是1951年夏天,从军事上根本打倒)有戏。不理想的情况下,甚至还可能拖长。
对在东北已经占尽优势的东野关于清盘东北国军,全歼卫立煌主力的指示和时间推算,把时间定在1949年6月(认为如东北战事发展顺利,1949年6月,可望清盘东北国军,完全占领关外土地)。(见下图)
而国军那边,同样不认为1948年下半年,是东北战场进行主力决战的时机。当时蒋介石的思路是收缩东北主力,集结锦州,从军事上暂时放弃东北战场。
自1948年2月开始,蒋介石就反复洗脑卫立煌,力图使其果断撤退东北精锐,打通北宁路,将沈阳20万主力撤锦州。
这一切的立足点都是为了逃出主力,在锦州葫芦岛地区,利用地形优势,节约兵力,以精锐部队依托坚城行“顶门棍”式的长期死守,以守待变。将兵力转用关内,待解决国内战事之后,才徐图东北问题解决,并不是主动策划在辽西地区与东野决战。
至于后来国军的撤退被东野的攻锦提前阻断实施可能,蒋介石仍顽固不化地直接命令东西对进,收复锦州,则是国军版本的“硬吃夹生饭”了。
同时,从战役构想和实施决心上,三大战役其实是连环相扣,牵一发动全身,规模逐渐超出双方预想,越打越大,最终形成终极摊牌和全国梭哈。
到了淮海战役,国军的主题仍然是收缩,撤退,集中,而不是主动寻求战区决战。与东北战场类似,东北战场是通过攻锦直接阻断国军撤退和集中锦州地区布置精锐坚城“顶门棍”的实施可能。淮海战役的破题,同样是像攻击锦州一样,策划三绥区起义,然后直插曹八集大许家一带,截断黄百韬兵团西撤徐州的路线和依托徐州,遂行徐蚌作战计划以攻势防御的可能。
曹八集就是徐州战场的锦州,黄百韬兵团就是廖耀湘。海州就是沈阳。陇海路东段就是北宁路。东野和华野分别“攻锦”、“击曹”,就是割裂阻断国军战区主力于目标战区集结,应对我军分区决战的关键之举。
国军在辽沈和淮海两战中,处处被动被牵着鼻子走的这种窘迫,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国军整体组织力、情报侦察和机动效率拉胯所致。但同样地,它也反映了,国军对于与这个纠缠了20多年的老对手,即将开始的一战定乾坤的天王山战役,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物质、精神层面的准备。
甚至可以说,国共双方在辽沈战役前,都不认为即将到来的3个月内,自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已经并存了21年的两股力量,会在100天内,完成终极大决战。
淮海战役策划之初,粟裕的“小淮海”目标,仅仅是吞吃新安镇的7兵团,重占苏北,威胁南京。后面越打越大,演变成国共南线的终极决战,是双方谁都没有想到的。
淮海战役的结果,将是开辟苏北战场,重新把苏北和山东根据地完成连接。毛还提出,华野应该继续分为东西两个兵团。东兵团5个纵队在苏北苏中作战,西兵团协同刘邓在鲁西与河南中原地区作战。1949年3-7月,通过西兵团联合刘邓的作战,争取把南线国军驱赶到长江边各据点。1949年秋天,才进行渡江作战。
双标的人,很喜欢攻击蒋介石明明想撤退东北主力,却又想让卫立煌背锅,因此,只是反复CUE卫立煌撤退,就是不给卫立煌下命令。
但是只要你稍微客观一点,看看我军阵营。你就会发现,与蒋介石苦口婆心,就差下跪求卫立煌撤退的反复矫情漫长说服类似,我军对东北战场作战方针,同样经历了时间一点也不短于国军阵营的说服和异议。
1948年2月蒋介石就让刚刚到任的卫立煌,谋划东北主力撤退至锦州。而几乎在同时,也对林罗刘发出了“封闭蒋军于东北”的电报。
攻击蒋介石的双标人,喜欢说,既然卫立煌不听命令,为什么蒋介石不撤掉他啊?我想说,对封闭蒋军于东北,东野主力南下义县,锦州一带,截断北宁路的指示,也同样“不理解”“不执行”,毛也没有就撤啊。
1948年8月,离实际的辽沈战役开始时间仅有1个月左右的时候,还在借故粮食问题,不断推迟东野主力南下北宁线的时间(见下图)。也是这封电报,彻底点燃了的怒火。他接电后,以极其严厉的口吻回电,对迟迟不能下决心南下进行了解放战争中绝无仅有的批评。
其实当时的东北战场,双方最高统帅对大区负责人在作战方向,战役目标,实施构想方面的反复说服,几乎是重影和并行,甚至同步的。
只不过最终我军这边,虽然历史半年之久,但最终还是达成了认识统一。东北野战军坚决执行了的关门打狗的命令。
而东北国军,直到辽沈战役发起,蒋介石也没有成功“说服”卫立煌,执行撤退沈阳主力,屯于锦州的命令。
假设,纯从战史探讨角度,东北国军先我一步,达成内部认识统一了呢(我知道很多人会说,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样的话,国军先我一步,果断撤退沈阳主力,哪怕我军发现,形成阻击,不能全军无损撤退。是不是至少也比后来40万大军,只跑出刘玉章52军一个半师强得多?
到了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军阵营这种最高统帅和战区一把之间反复龃龉,难以统一,不能在战役思路,战略战术,实施过程达成一致的巨大的内耗,同样是国军阵营一败涂地的重要原因。
假设,华中白崇禧对支援徐州国军像刘邓大军支援华野一样积极,顺溜,华中剿总及时派出2个以上的野战兵团(当时华中剿总至少有实力组织3个野战兵团,张淦兵团,宋希濂兵团,黄维兵团,拿出黄维兵团和宋希濂兵团是完全可以的)。
黄维支援徐州的路上,并行的如果还有精锐中央军2军,川军头牌20军,国军主力28军,那么中野靠4-5个纵队,真的拦得住吗?
上策,就是邱李孙和黄维兵团死守待援,蒋介石集结胡宗南,白崇禧,南线的刘汝明和李延年,总括关内所有可以调动的国军野战部队,从外围打过来,在陈官庄和双堆集附近,形成关内战场同时也是解放战争真正的“天王山决战”。
但是派系林立,时空远隔,早已失去先机,就是被动应付,都顾不过来的蒋介石,又哪里来得及调动,哪里有能力调动国军剩余所有野战部队,集中徐蚌,作理想意义上的‘天王山决战’呢?
综上,对1948年9月12日开始的这场为时仅仅100多天,却彻底了影响中国历史根本走向,让胜者留在历史舞台,负者退出历史舞台的“大决战”,国共双方其实都是“0经验”的“决战小白”。
在双方都是零经验的小白的情况下,那个更团结,更灵敏,更有执行力,更有情报优势和动员能力的阵营,显然就会把优势更加放大(大到双方都有点出乎意料的程度),从而一波带走对手的全部精锐,完成瞬时的战场清盘。
因为“以乱对乱”这种战术,看似简单,实则具有很高的门槛,对当时国军阵营来讲,太奢侈了,执行不起的。
淮海战役前夕,何应钦,顾祝同都力劝白崇禧华中徐州两大剿总一肩挑,说:“老头子方寸以乱,已不能统一指挥了,非你出山不可了”!
从他后来拆台蒋介石中央军,存心看徐州国军精锐主力白白消灭,幻想靠桂系重整河山,与划江而治,和谈对峙的幼稚挟私来看,他真的配不上以战略见长,高卧隆中,就知三分天下的“小诸葛”的英名。
天王山之战,指的是决赛之前双方打平的情况下的“次决战”,来源于围棋比赛,后来广泛用于各种体育比赛的系列赛。比如七局四胜制比赛,前四场双方2:2打平,那么第五场就是“天王山”。如果是五局三胜制,前两场1:1,那么第三场就是天王山。你没用弄明白天王山的含义,所以无论从题目还是内容,都不准确!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战略大决战,是体育比赛中决赛里面的“抢七”,谁赢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绝不是“天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