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前沿

2025央视网名校之约|北京语言大学:以语言为桥、创新为翼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小联合国”

2025央视网名校之约|北京语言大学:以语言为桥、创新为翼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小联合国”

  • 发布:
  • 人气: 1
  • 评论: 0

应用介绍

  近日,北京语言大学(以下简称北语)招生办公室主任王悦、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超和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马方方做客央视网《名校之约》院校系列访谈,详细解读北语2025年本科招生政策,并深度解读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助力广大考生读懂大学,了解专业。王悦:北京语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学校诞生于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艰难开创时期,周恩来总理关怀创建,题写校名,新中国唯一以语言命名的国际型大学,被誉为小联合国,肩负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文明互鉴。专业建设:54个本科(大类)专业,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4个。覆盖11个学科门类。学科优势:构建三强三新体系(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等),2024年,中国语言文学在软科最好学科排名中列全国第四,为全国前3%;区域国别学在中山大学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研究团队发布的学科基础竞争力统计排名中列全国第四,为全国前3%。师资力量:拥有十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等高水平师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团队、区域国别研究协同创新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培养多国政要、使节及30多万留学生。人才培养:北京语言大学秉承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精神,致力于促进中外文明互鉴以及维护世界和平。建校以来,北京语言大学已为我国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优秀人才,为全球培养了80余位副总理以上政要、300多位外国使节、30多万名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外国留学生,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发挥了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2025年,北京语言大学紧密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人才需求,结合学校优势和未来趋势,积极拓宽人才选拔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 语言+专业+AI赋能的人才选拔和培养特色,突出8大招生亮点:。响应优本扩容号召,学校全国范围继续扩招。学校坚持以普招为主的多元人才选拔路径,通过艺术类、提前批、本一批等16种批次类别面向全国招生,为喜欢北京语言大学的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入学机会。为持续打造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实践高地,切实加强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学校与QS商科排名全球前100的院校合作,在海南国际学院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字传播与语言服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语言产业管理) 两个专业。面向全国招收计划内本科生,采用4+0的培养模式,毕业后获得我校和合作院校的双学位。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文科+新工科的培养路径,开创 语言+工科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之先河。先后与兄弟院校合作开设8个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打造出在全国具有创新示范效应的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集群。目前已经开设的八个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包括:(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阿拉伯语(涉外石油人才实验班)、俄语(涉外油气勘查人才实验班);(2)北京科技大学:西班牙语(涉外矿产资源人才实验班)、翻译(AI翻译实验班);(3)北京化工大学:法语(涉外化工人才实验班);(4)北京林业大学:德语(涉外林业工程人才实验班);(5)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法语(涉外安全工程实验班)、葡萄牙语(涉外智能建造人才实验班)。,服务国家战略、加强高端和亟需领域拔尖人才培养,学校今年新增开设世界汉学与中国学国际化精英人才实验班,计划面向全校大一学生进行选拔,培养具有深刻中国理解力、透彻中国表达力和深远国际领导力的国际化汉学与中国学战略性人才。近年来,学校建立起以国家级和校级为两级、拔尖基地、拔尖实验班、拔尖项目为三类的两级三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各拔尖学生培养项目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开设荣誉课程、强化国际化培养、促进学科交叉和科教融合,创造一流条件、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科研环境,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化视野,深厚的多元语言文化人文素养、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北语特色的拔尖人才。学校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理念,不断探索和优化大类招生和培养方案,建立了全校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目前共有4个大类招生:提前批次的外国语言文学类(小语种),以及本科普通批次的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和翻译)、中国语言文学类、计算机类。学校加快招生专业优化调整,向人工智能等国家亟需和重点领域的布局和融合,以AI赋能学生培养,助力学生成才。多个专业拥抱AI时代,新增开设了翻译(AI翻译实验班)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金融学(数智金融)、经济学(数智分析)、会计学(数智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数智商务);传统专业与新兴和交叉学科相融合,如心理学(脑科学与智能工程);以及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数字经济等国家亟需人才领域的新专业。学校还开设了传播学(梧桐计划人才实验班)、播音与主持艺术(中英双语)专业,培养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和传媒区域通。分专业录取时,全国性政策加分一加到底;平行志愿服从专业调剂进档,学校承诺不退档;入校后采用转出不限、转入考核的转专业模式;在京招生实行零调剂政策等。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形成多维度、个性化的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2024年整体就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8%。北语学子遍布海内外,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广受各界赞誉和好评。直接就业:主要行业包括机关部委、教育科研、新闻媒体、IT通信、金融商贸、文创产业等。国内深造:30%以上毕业生选择国内深造,去向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出国境深造:约20%的毕业生出国境深造,其中近50%的毕业生去到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学校,包括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东京大学和悉尼大学等。北京语言大学作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孕育的小联合国,始终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媒,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文明互鉴。2025年,学校通过语言+专业+AI赋能的创新培养模式,以八大招生亮点--扩招扩容、中外合作突破、跨校联合学位、拔尖实验班升级、大类招生拓展、AI融合专业、招生政策优化、高质就业保障,全方位打造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高地。这里不仅是语言教育的顶尖学府,更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枢纽,未来全球领袖的摇篮。选择北语,即是选择站在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前沿,以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胸怀,成就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卓越人生。

  (一)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访谈速递:国际关系学院:打造中国具备外语优势的全球治理人才摇篮马方方: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3年成立全国首个联合国研究中心;2000年设立国际政治硕士点;2007年招收国际政治本科生;2012年增设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本科专业;2014年正式组建国际关系学院;2024年开设国际政治在职研究生班;2025年将招收首批国际事务硕士。学科建设双引擎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2024软科全国第三)和北京市一流专业国际政治。2025年将实现本科-硕士-在职教育全链条培养体系师资科研双过硬2022年以来,学院教师承担19项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撰写咨政报告并得到正部级和国家级领导以上批示4篇,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CSSCI以上刊物10篇,出版专著5部。参与高水平学术活动70多次。孵化有《国际联盟与联合国大事长编:1920-2021》《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等前沿专业教材,建设有大使看世界中国道路大讲堂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政治研究分会高端讲座系列,并通过建设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教学团队协作创新、资源共享,推动教师不断探索适合三大专业的教学模式。专业培养三方向国际政治:外交精英培养(核心课:地缘政治/联合国研究)国际事务:全球公务员锻造(特色:专业+英语+第三外语)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2024新设):聚焦联合国等机构人才储备发展路径双通道深造:2024届本科考研率51.85%、研究生考博率33.3%就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持续表现优异。2022年以来整体就业率为95.5%,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本科就业率为94%,国际政治专业本科就业率为95%,国际政治硕士生就业率为97.5%。2024年学院的考研人数创历史记录,考保研人数占就业人数的三分之一,加上出国的深造率达51.85%,超过半数,创造了近几年的最好成绩。优秀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表现亮眼。包括财政部、教育部、新华社等知名单位;国内深造去向包括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辽宁大学等高等院校;国外升学去向包括美国西北大学、巴黎政治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荷兰莱顿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国际著名学府。核心竞争力全国首个联合国研究中心(1993年)领衔三大研究平台;语言+专业+实践特色:模拟联合国/国际中文教育/跨国研修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立足小联合国独特生态,构建了以外语为刃、以智库为盾的人才培养体系。这里不仅是全国国际事务类专业建设的标杆,更是培养既懂中国话语体系、又具全球治理能力的外交官摇篮。从联合国模拟到真实国际舞台,学院正批量输送着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讲述者和世界规则参与者。

2025央视网名校之约|北京语言大学:以语言为桥、创新为翼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小联合国”

  (二)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访谈速递:北语信息科学学院--语言智能时代的“新工科”先锋学院基本情况李超:学院成立于2000年,从2018年开始,在本科层面开始以计算机大类方式招生培养(依托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也就是双万专业来建设的)。学院有两个国家级平台,一个是语言信息处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面向本科生教学,输出大批语言智能领域专业人才。另一个是教育部与北语共建的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也设在信息科学学院。每年的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发布就是这个中心的师生每年坚持参与建设的,已连续发布了近20年。学院专业特色1、学科建设双引擎 。国家级一流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衔,覆盖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前沿领域 ;本-硕-博全体系培养:含语言智能与技术博士点、教育部语言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国家级科研平台。2.、三十余年语言智能积淀学院前身为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1987年),三十余年来,在人工智能特别是语言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多语种、多模态语言资源建设等方面,信息科学学院积累了大量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开创中文信息处理先河。如BCC语料库等重大成果【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LCU Corpus Center),获得改革开放40周年高校科技创新重大成就】,为国家和行业培养了诸多交叉学科背景、特色鲜明的人才,他们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学院以近三十余年的深耕积淀,在语言信息处理领域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持续引领中文智能处理的技术发展与标准制定,成为中国语言信息处理学科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和示范者。3. 文-理-工交叉王牌独特的计算机+数学(数据科学)+语言学跨文理工的交叉培养模式;毕业生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往往能获得高薪岗位,部分已成互联网AI部门负责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1、培养目标:学院精心设计了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AI时代的领航者--不可替代的语言智能精英。大一阶段把各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打牢夯实,之后三年重点突出培养专业特色。实现专业基础扎实+交叉特色突出的人才培养目标。2、精英培养双通道大类招生: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四个专业,强化基础能力。大一结束后,根据个人志愿+专业基础课成绩,进行分流,大类的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院除了以上四个本科专业,学院还有语言智能与技术专业的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级学科硕士点、图书情报学专硕点。学生可以在学院,从本科读到博士。语言智能与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15-20人,小班教学,定制化培养方案,导师制,全员参与科研项目。自2018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100%,且都有着很高的就业质量,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保送到清华等知名高校。3、产学研与人才联合培养标杆案例学院有很多实习实践基地,除了人才联合培养,还与实习实践基地共同开展科学研究。(1)新华社:新华社技术局,共同编写新闻标注规范这一行业规范,并且在逐步向国家标准推进。(2)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标准化研究院的自动分类系统、术语检索系统、标准检索系统等重要模块的开发团队也来自北语,或使用了北语的语言信息处理技术。(3)声纹作为证据:目前,各类案件中,占比最多的就是电信诈骗,而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人的声音,我们称为声纹,每个人的声音都不一样。学院语音习得与智能技术实验室能通过3秒左右的电话录音,就能判定嫌疑人,在业界处于领先水平。(4)与华为开展合作,探索未来AI芯片设计。现在的大规模数据、高算力堆砌起来的暴力美学,在芯片层面就行不通了,必须要优化。而中文与英文等其他语言,有着一些独特的差别,通过更好的理解中文,来做到芯片层面的人工智能设计。除此之外,学院和华为开展小语种的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技术研究和小语种资源建设,目前完成了阿拉伯语相关的工作。(5)为微软Word提供语法纠错底层技术。大家最熟悉的微软的Word里面的语法错误提示,写错词语后,会在字下面画个小红波浪线,这个技术,最早的版本,也是北语信息科学学院宋柔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6)学院连续20年发布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学院毕业生就业与发展前景在AI重塑就业市场的时代,北语信息科学学院通过语言智能+国际化的特色培养,打造了一批既懂技术又通语言、既能创新又善沟通的复合型人才,成为AI时代最抗风险、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群体。毕业生在跨学科场景中展现独特优势,在AI与各行业融合领域占据先机。就业方向主要以国家部委、央企中的外事、技术、安全等部门;除计算机传统领域外,还有金融科技、新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等AI交叉前沿领域。尤其是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的行业,起薪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多名校友已成为互联网企业AI部门负责人。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以让机器理解人类语言为使命,在人工智能的皇冠--语言智能赛道,构建了从理论到产业的完整生态。这里不仅是微软、华为的技术合作伙伴,更是培养既懂编程算法、又通语言规律的AI特种兵基地。当业界还在探索新工科时,北语已用30余年证明:在AI时代,计算机+语言学的交叉基因才是真正的未来通行证。

相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