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 打好职场“预备战”
应用介绍
事实上,这种“就业畏难情绪”并非个例。比如,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我就发现学校会计专业的郑同学因家庭贫困和性格内向,在求职受挫后甚至一度出现了躲在宿舍床帘后不愿出门的情况。这样的案例折射出高职生就业心理的复杂性:他们既渴望经济独立,又因自我认知不足陷入迷茫;既想突破阶层束缚,又受限于社会资源匮乏,在面对挫折时拒绝沟通。
面对高职学子在求职中出现的“慢就业”现象,广轻大没有选择“催就业”,而是打磨出一套“1+1+n”就业育人体系,通过“三维赋能”,为学子们量身定制职场进阶方案。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老师将劳模精神融入专业案例,用“技能报国”的榜样故事替代空泛说教。
为培养学子树立“工匠精神”,学校建立了“劳模工匠资源库”,邀请全国劳动模范、非遗大师、行业领军人才走进学生社区,打造“劳模进校园”“工匠精神大讲堂”“非遗技艺工坊”等品牌活动,让劳模榜样现身说法,让工匠精神浸润生活日常。
为了引导学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我们组织青年学生积极发声,搭建了“社区思政线上育人资源平台”,推出精品课程和短视频资源,同时成立“青年说”网络文化工作室,鼓励毕业生投身基层就业,磨炼意志,增长才干。
这种浸润式教育成效显著,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的杨竞意同学不仅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两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并参与申请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还获得了2024年中国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在成功求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后,他动情地表示,将继续保持初心,以思辨与实践淬炼创新之光。
广轻大艺术设计学院创新“工学商一体化”项目制课程教学体系,打造了22个专业工作室,对接企业实际项目,课程作品直接转化为商业作品,多家企业招聘人员表示:“欢迎工作室的同学直接入职我们公司。”
结合专业特色与岗位契合度,机电学院选取了5家企业作为企业课堂,由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全程跟进,为学生提供专业、精准的实践指导,与学校理论课堂形成联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在融入真实的生产场景中深刻理解专业课程的应用价值,深入了解企业实际需求与行业前沿动态,深度思考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发展。
激光精密加工不锈钢钢笔3D图案和PCD刀具是广东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企业导师彭旭辉布置给学生的“课堂作业”。彭旭辉表示,结合专业特色,学生通过企业的实践学习,很好地锻炼了实干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能独立操作高端数控激光机床和相关专业软件,完成创意工艺品与工业产品的加工。
通过“技能大赛”“挑战杯”“职业规划大赛”等实战平台,同学们将获奖证书、竞赛经历变成了自己求职的“敲门砖”。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刁圣炫同学在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后,坚定了自己要成为一名机电技术工作人员的目标。这种以市场导向为目标的培养模式,使用人单位对广轻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超97%,对毕业生的综合满意度也超过96%。
2024年5月22日晚,在广轻大的易班发展中心,40名同学正齐聚一堂,共同观赏经典影片《实习生》。该影片通过实习生的视角,展现了职场生活中的点滴。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观影,他们对职场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也有了更多的憧憬和设想。
为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职场文化,提升职业素养,“职启站”不断深化就业指导活动形式,精心打造了“就业观影”品牌活动,通过影片欣赏和交流研讨的方式,引发同学们对职场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在思考、讨论中形成正确的认知和独立的见解。
实际上,从学子刚刚踏入广轻大校园起,“职启站”的“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就已悄然启动:大一通过“生涯嘉年华”“转动你的命运之轮”等活动,帮助同学探索职业兴趣、塑造个人的
职业价值观;大二的“就业观影”“HR思维训练营”则引导同学进行职业思考,模拟职场决策;再到大三,在“简历门诊”“求职训练营”等全真演练中提升同学们的求职技能。此外,学校还建立起覆盖超过7000家企业的资源库,为同学提供精准供需对接服务。邀请已担任企业高管的校友回校开设“设计大家谈”“职业发展导师课”,把行业趋势、岗位需求变成鲜活教材。“大二参观企业时,看到学长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熟练操控机械臂,我当场就确定了就业方向。”机电专业学生小陈如是说。
每当看到“佛系”学生和职场小白进阶打怪成功获得心仪offer的时候,“职启站”的老师们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8年耕耘终于换来了亮眼的成绩单:近年来,学生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保持在93%左右,达到全国“双高”校水平;近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均保持在 95%以上。不少同学反馈,学生社区的活动有助于自己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提升文化素养,其中“生涯嘉年华”“简历门诊”等活动的参与学生的满意度更是超过98%。
面对数字化浪潮,我们开始探索“智慧就业”新模式:采用大数据画像系统,通过智慧校园数据中台整合学业成绩、实训表现、职业测评等多维数据,构建学生能力雷达图,结合行业岗位胜任力模型,自动生成“人岗匹配度报告”,实现岗位推送的精准化与动态化。基于智能面试训练系统,通过AI虚拟面试官模拟不同行业HR提问逻辑,实时分析学生语言表达、肢体动作及答题策略,生成个性化面试优化建议,打造7×24小时沉浸式求职训练场景等。
正如教育部《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所指出的,就业指导正从“季节性促销”转向“全周期培育”。在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中,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的“职启”实践,为破解“就业难”提供了生动注脚:当育人体系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当思想引领与技能培养双轮驱动,高职生同样能在职场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