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无奈之选”到“优质选择”职业教育为何越来越“香”?
应用介绍
随着多个省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落下帷幕,有一个现象格外值得关注:今年部分民院校在招生季遭遇“寒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职业院校正吸引越来越多考生走上技能成才之路。
以山东省为例,有70所职业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所民招生分数低于一段线,且部分院校存在招生缺额。
山东省首所公办职业本科大学淄博职业技术大学今年首度招生6个本科专业,招生计划共 632 人,全部一次性投档完成,投档最低分470分,超过部分公院校。
在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浙江省普高录取最高分621分,创下浙江省同类院校历史新高;600分以上考生数量同比增长17%,550分以上录取考生达445人。学校所有专业已连续第四年在一段投满。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省内录取夏考生最高分550分,高出一段线分,学校在省内投放的春夏考各类别招生计划全部一次性满额投档,31个专业类别全部录取一段线个专业类别录取平均分超一段线。
山东职业学院普通类32个招生专业中有31个专业省内录取分数线高于一段线,普通类专业录取最高分558分,2779人的招生计划里录取超过一段线%。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省内录取最高分为560分,高出一段线分,同时省外生源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安徽文史类同比提升204分,理工类同比提升51分;陕西文史类同比提升110分,理工类同比提升62分。
此外,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三所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公费医学生录取分数均在550分以上。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山东工程职业职业技术大学等民办职业本科录取最低分都在430分以上。
凭借明确的就业导向、更具性价比的学费设置以及与产业升级紧密契合的专业布局,职业院校近年来逐步告别“冷板凳”,坐上“热炕头”,正完成从“无奈之选”向“优质选择”的华丽转身。这一转型最显著的标志,便是招生格局的逆转:凭借产教深度融合与看得见摸得着的技能回报,职教体系正重构教育性价比认知,吸引越来越多考生主动拥抱职业教育,折射出社会择校观念正从“唯学历论”向“重能力、看就业”的务实选择转变。
职业教育的逆袭,离不开考生与家长愈发注重的“教育投资回报率”,“性价比”成为高职院校吸引力攀升的关键因素之一。记者通过公开数据对比发现,公办职业院校的学费普遍集中在5000元-8000元/年区间,其收费标准仍明显低于民院校。以山东为例 ,泰山科技学院、青岛滨海学院等为代表的民办高校,其学费标准普遍在20000元-25000元/年之间。
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除了显性学费支出,公办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实训资源、就业保障等方面也更有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公办高职视为更具性价比的选择。这一选择既为考生提供了技能成才的成长路径,又显著降低了家庭经济负担。
据麦可思研究院在《2025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显示,应届高职毕业生的平均月薪稳中有升,2024届毕业生增至4775元;从专业大类月收入来看,装备制造大类5445元、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5346元、生物与化工大类5336元位居前三,职业院校的培养质量和行业需求提升共同推动了毕业生薪资水平的稳健增长。
滨州职业学院2022级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乔金硕已就职于上海兴洋船务有限公司,每月出海工资达一万余元,在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乔金硕介绍,在实习期满后,他将担任船舶三管轮,工资将达到行业标准三万余元。
“如果给孩子报了民,四年时间学费加上生活费将近需要20万元支出,对我们农村家庭来说压力很大。我们和孩子商量之后报考了职业院校,让孩子掌握一门技术,学费低、就业率高,同样能够有一个好的出路。”山东菏泽一学生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上学成本、就业收益等因素让报考职业院校“性价比”十足,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变得更加务实,选择了职业教育,他们悄然改变的择校导向,正重塑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山东省“十强产业”和11条标志性产业链相关重点领域,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在装备制造、电子与信息等领域增设工业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投档线分。
今年首次招收本科专业的北京科技职业技术大学首批设置的6个职业本科专业均依托于国家级或北京市级高水平专业群,紧密对接首都“2441”产业中的医药健康、集成电路、高端汽车制造、智能制造与装备等产业,在广东省的汽车工程技术、集成电路工程技术、合成生物专业组录取分数为569分。
济南职业学院中德技术学院历经多年探索,创新性打造出国内独树一帜的“14322”双元制职业教育济南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企业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培养方案、发放生活补贴,真正实现了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畅通校长、厂长、教师、技师、学徒、员工、课堂车间等多层级全方位对接渠道,有效破解了学徒培养过程中校企“一头热、两张皮”的难点。
记者梳理发现,高职院校热门的招生专业,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应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低碳、养老托幼(如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医养照护与管理)等方向。
驱动这一专业布局的,是职教体系以“企业需求导向、就业岗位适配”为核心的深度重构。通过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堂、携手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等模式,职业院校正打造“课堂即车间、作业即产品”的人才培养闭环,实现毕业生技能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这种“校、企、行”深度协同的“订单式”育人机制,有效打通了从校园到职场的“最后一公里”,大幅缩短了学生的职场适应期。
尽管职业院校招生热度持续升温,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如一艘航行在改革深水区的巨轮,面临着内部质量提升与外部社会认可度不足的双重挑战。
在内部质量方面,产教融合深度不足、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课程体制改革缓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在外部认知方面,“重普轻职”的传统认知仍然存在。虽然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也开始打破学历层次的“天花板”,开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但部分家长和考生仍将其视为“次优选择”。
职业院校“招生热”是政策导向、家庭期待与产业需求三方力量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破除社会偏见、重塑行业吸引力的重要路径。正如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所言:“职业教育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坚守教育的本质、保持职业教育的特质,在时与势中锚定发展坐标,在危与机中寻求创新突破,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点亮出彩人生,面向产业的教育、点亮经济活力,面向创新的教育、点亮未来灯火,面向智能的教育、点亮变革智慧,面向国际的教育、点亮人类共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