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专利信息 上海海事大学专利信息简报(2025年第二季度)

专利信息 上海海事大学专利信息简报(2025年第二季度)

  • 发布:
  • 人气: 15
  • 评论: 0

应用介绍

  专利是反映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为助力学校科技管理和学科建设工作,校图书馆(档案馆)、WIPO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基于incoPat专利数据库(检索日期2025年07月08日),对学校2025年第二季度公开(公告)的专利进行统计分析。

  2025年第二季度,上海海事大学共计公开(公告)专利98件,其中发明公开73件,发明授权24件,实用新型1件,发明专利占比99.0%;海外专利7件,包含1件PCT专利以及通过巴黎公约途径申请的6件专利。

  二季度公开(公告)专利主要集中在商船学院、物流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物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商船学院以27件专利排名第一,发明专利占比100%;物流工程学院以26件专利排名第二,发明专利占比96.2%;信息工程学院专利23件,发明专利占比100%;交通运输学院专利16件,发明专利占比100%;物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专利15件,发明专利占比100%。

  注:(1)仅统计发明人中有教职工姓名的专利,不包括发明人全部为学生的专利申请。(2)涉及发明人合作的情况,分别计入各发明人所属部门。(3)以教职工现在所属部门划分,未考虑之前的人员部门变动;“双肩挑”教职工的专利计入所在学院。

  二季度学校专利共计涉及338个发明人,其中教职工115人,学生及其他校外合作者223人。以第一发明人字段统计,主要发明人(教职工)包括交通运输学院的刘涛、汪磊;物流工程学院的姚志垒、刘艳、杨亚宇、顾邦平;信息工程学院的周日贵、刘锋、徐艳丽、蒋先涛;商船学院的张远;物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的李波。

  根据专利发明人合作网络图可知,学校第二季度公开(公告)专利主要研发团队包括:姚志垒;蒋先涛;刘涛、陆后军、冯道伦;胡雄、顾邦平、孙德建;刘晋;孙士斌、常雪婷;徐艳丽、杨华、刘锋;范存龙、胡甚平、席永涛、吴建军、轩少永;付姗姗、谢宗轩;周日贵;汪磊、翁金贤等。

  注:气泡大小代表专利申请量,连接线表示存在合作,气泡连接密疏程度代表合作的紧密程度(阈值=1)。未考虑学生及校外合作者与校内教职工重名情况。

  包括普通船舶、无人船、无人艇、海上风电等,涉及船舶的航线推荐、轨迹预测、轨迹重建、能效评估、船舶检测、风险预警、自主决策、故障诊断、单视图三维重建、火灾疏散模拟、信息播报、柴油机盘车机构、甲醇重整在线制氢等装置、系统或方法;无人艇智能控制;深海矿石提升输送系统;波浪发电模块;波浪补偿平台;海水淡化装置;海上风机减震装置等。

  主要涉及冷链车辆路径优化、城市交通出行分析、快速公交系统、港域运营管控优化、堆场分配模板、码头能效管控、集卡避让提示、集装箱清洗等系统或方法。

  如无人机的路径协同规划方法、动态冲突风险表征方法;光电探测器;变换器及变换器拓扑;逆变器的并联控制、差值功率单元控制的控制装置及方法;电路板验收评分方法;LCC‑HVDC的系统恢复方法;电池储能变流器的控制方法;振动时效及应力消除装置;光伏系统输入电容确定方法;光伏空调系统的失效模式风险评估方法;打磨设备;导盲杖等。

  二季度学校共计涉及88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公开(公告)专利,占比89.8%。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共计56件,占比57.1%,具体主要涉及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其他主要产业还包括新能源产业,共计15件,占比15.3%,主要涉及智能电网产业、风能产业、太阳能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共计14件,占比14.3%,主要涉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二季度学校公开(公告)的专利共计涉及13件合作专利,合作专利占比13.3%。合作申请人涉及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上海绿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等。

  二季度学校共计公开(公告)了7件海外专利,包括通过PCT途径申请的1件专利,处于审中状态;以及巴黎公约途径申请的6件专利,其中4件处于授权状态、2件处于审中状态。

  上海海事大学TISC是经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评估后,于2021年10月设立的第四批技术与创新中心之一。

  TISC主要围绕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开展以专利信息为主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包括:专利信息咨询、专利检索、专利分析、专利简报、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创新能力评估、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信息支撑等,以及承担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委托的工作。同时,TISC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为航运、物流、海洋等特色行业创新发展,以及临港新片区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咨询服务。

相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