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中心

建筑门槛提升、市场定价重构、开发逻辑重写 《住宅项目规范》对房地产市场影响浅析

建筑门槛提升、市场定价重构、开发逻辑重写 《住宅项目规范》对房地产市场影响浅析

  • 发布:
  • 人气: 15
  • 评论: 0

应用介绍

  2025年3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新版《住宅项目规范》,自5月1日起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施行。此次新规在原先推荐性条款基础上进行系统整合,覆盖

  核心条款包括:住宅层高不得低于3.0米、四层及以上建筑必须配备电梯(并支持担架通行)、卧室及起居室隔声≥50dB,楼板撞击声压级≤65dB,并对采光通风、空调平台、栏杆高度、移动信号覆盖等细节做出明确规定。同时,规范对无障碍与适老化设计设定刚性标准,包括出入口坡道、马桶扶手预留、各类门净宽加大等。

  新规打破标准碎片化,推动从“满足有房”向“保障住好”转变,其本质是通过产品底线抬升,引导住宅供给结构优化与行业有序出清。

  新规大幅提升多项技术门槛,迫使房企系统重构产品体系与建造逻辑。传统通过压缩层高、简化隔声、弱化配套以控制成本的模式难以为继。

  以层高由2.8米抬升至3.0米为例,叠加隔声、电梯、适老等硬性要求,触发结构设计、设备布置与空间净高的系统性重构。行业测算显示,建安成本整体上浮或达8%–12%,高周转、模板化模式遭遇瓶颈,报建设计延迟、融资测算承压。

  头部房企因预留冗余与产品力优势,反而适应更快。如深圳金地环湾城已配3.0米层高与智能安防;招商臻境优化日照与净宽;长沙金悦湾通过主卧开间及电梯厅调整实现预适配,均获市场正面反馈。

  短期来看,资金紧张、产品冗余不足、设计滞后的中小企业将在标准适配与资金协同方面遭遇多重困难,退出概率升高;而拥有全周期开发能力、设计优化体系、产业协同能力的企业则更容易适配新规,甚至率先实现产品升级,建立新一轮竞争壁垒。

  长期来看,开发模式将从“快速开发、集中上市、价格刺激”向“全流程控制、设计驱动、品质导向”转变,行业运行节奏也将更趋有序。“速度为王”让位于“产品为先”,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趋势下的必然路径。

  新规实施后,市场价格体系面临重估。一方面,新建项目配置全面提升,带动开发成本及售价同步上涨;另一方面,标准错位加剧,新旧项目之间品质差距扩大,形成显著的价格梯度。

  规范发布后,“是否达标”成为购房者新判断标准,层高、电梯、隔音等关键要素成为选房锚点。高品质产品凭借符合新规获得定价优势,而达不到标准的老项目则面临去化压力,售价被迫下调。例如广州某老盘销售滞缓后加大让利,南昌一高周转项目主动降价10%以上以刺激认购。

  未来市场价格体系将围绕品质分化重新构建,改善型产品有望形成“溢价带”,而标准未达的项目则跌入“洼地带”,市场将从“拼价格”转向“拼品质”。

  规范落地后,部分购房者因不确定房源是否达标、是否需设计调整而转入观望,短期成交节奏放缓。如北京、南京部分老盘近期到访量下滑,认购周期拉长,客户决策趋于审慎。

  但从中长期看,新规提升住宅品质底线,有助于增强改善型客群的购房信心和支付意愿。部分头部房企已在新盘中标注“达标项”并强化品质营销,推动“质量对比”成为市场主导逻辑,重塑价格与价值之间的正向关系。

  新规对城市更新项目构成显著约束。新规在层高、电梯、密度、绿地率等方面提出统一技术门槛,而此类项目多位于核心地段,容积率高、建筑尺度大,过去以“高密度+高收益”为导向的开发逻辑将受到系统压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规明确住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80米。按常规层高3.0米测算,基本相当于“硬性封顶”26层,直接限制了城市更新项目超高密度的开发模式。同时,新规还对日照标准作出严格规定,要求在大寒日底层住宅获得不低于2小时有效日照,日照时间段覆盖全天核心时段(8–16时或9–15时),对高密排布的楼间距提出更高要求。

  以深圳为例,南山区城市更新供应比重上升,白石洲某项目规划三座74层住宅塔楼,建筑高度达243米,为新规落地前高密度典型。未来若新增批次、布局调整或重新申报,将面临层高、电梯、密度等多方面的适配挑战。

  城市更新将从“套数最大化”转向“空间适宜化”,开发重心由效率导向转为品质导向。新规将促使更新类项目回归合理尺度,推动供应结构向“高品质+中容积率”转型,挤压低品质快周转路径的生存空间。

  《住宅项目规范》的发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住房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其背后蕴含着通过强制性标准推动行业转型的顶层意图。

  当前,政策已在设计审批、商品备案、营销导向等环节加速落地,未来不排除出台更加明确的配套机制,如住宅产品达标备案制度、品质评分激励机制、信息披露清单化管理以及更新类项目的豁免路径等,助力行业从粗放扩张走向精细发展。

  在“住宅项目规范”推动下,已有银行关注并研究将项目达标情况作为授信评级的参考因素之一。未来若信贷模型中引入品质适配标准,将构成制度联动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增强对高品质供给的金融支持力度。

  这不仅是一次建设标准的升级,更是一次市场逻辑的重塑——从规模竞速走向产品兑现,从开发导向走向品质导向。“好房子”不再仅是宣传口号,而将成为决定土地价值、融资能力与购房选择的核心锚点。

  瑞联平台始于1993年,是集资产定价、资产运营、资产数据于一体的资产咨询服务机构。总部设立于深圳,平台机构下设广州、东莞、佛山、厦门、武汉、成都、重庆、上海、杭州、南京、北京、青岛十二家分支机构,服务网点涵盖超200个城市。30年来,我们深度参与了中国资产价值腾飞的进程,深谙本土市场发展之道。

  面向新时代,我们将继续秉持专业、客观的第三方视角,以“精准”建立信赖,以“呈现”陪伴全程,围绕各类型资产提供敏捷的价值挖掘、价值交易、价值提升等要素服务,与客户一道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共创资产未来价值。

相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