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前沿

颠覆性技术助民企逆袭的启示

颠覆性技术助民企逆袭的启示

  • 发布:
  • 人气: 11
  • 评论: 0

应用介绍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我国产业转型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颠覆性技术的普适性、技术路线的机会性、未来市场的多样性与民营经济的策略灵活性、市场敏锐性相契合,创造出更多的发展赛道,助力民营经济摆脱传统路径,孕育新质生产力,获得高质量增长动力。

  从自身能力看,民营经济发展质量逐步提升。首先,民营经济创新动力增强。2024年专利授权排名前10的国内企业中有7家民营企业,华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居全球第一。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民营企业通过高强度研发投入,成为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和探索未知领域前沿技术的重要主体。

  其次,民营企业对人才等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增强。校企协作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顺畅,民营企业成为科研机构、高校技术创新转化的重要桥梁。同时,民营企业也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一流研发团队,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研发国际化程度非常高。

  再次,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环境持续改善,制度性约束减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加快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持续放宽,隐性壁垒不断被消除,越来越多民营企业进入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技术研发等领域。此外,地方层面也不断推进政策创新,放宽对民营经济的管制,激发民营企业进入新赛道的积极性和热情。

  自身能力的提高使得民营企业能够更好地把握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发挥自身灵活性、敏锐性优势,在新兴前沿赛道形成竞争力,成为孕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在新科技革命浪潮中,具有使能意义的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为民营经济抢占新赛道创造了技术生态和产业生态。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新能源、动力电池、高分子材料、增材制造等领域不断出现跨越式的技术进步。这类技术具有使能性特征,应用面广、学科交叉特征明显,介于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之间,通过创新推动产品开发。相对于一般的技术进步,使能技术更加普适,可以同时推动产业链、技术链多个环节的技术革新。因此,尽管领先的信息、能源、材料技术大多被大型企业掌握,但由于使能技术的外部性较强,能够构建新的技术生态和产业生态,决策更加灵活的民营企业能够更快、更好地对接新技术与市场需求,获得抢先布局新赛道的机遇。例如,在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为主构成的信息技术生态中,游戏、智能应用以及针对特定场景、特定用户的高度定制化智能解决方案发展迅速;在算法和芯片为主构成的人工智能生态中,专用型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同样发展迅速,芯片设计和人工智能赋能的教育产业蓬勃发展;在新材料和新制造工艺为主构成的增材制造生态体系中,万元以下3D打印机已经形成产品系列,3D打印的文创产品、医疗器械等业态已经比较成熟。可见,不断涌现的颠覆性技术,催生了诸多产业新赛道,大型民营企业可以主导或参与新产业生态的构建,而中小型民营企业也可以在细分领域深耕技术转化和培育市场。

  在新兴技术研发和新兴产业培育的过程中,围绕同一方向会出现诸多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这有助于激发民营经济的创新和创业活力。在传统产业领域,技术和商业业态都很成熟,产业链上各个市场主体的地位也相对稳定。特别是在能源、冶金、化工等资本密集型行业,国有企业往往都处在龙头地位,民营企业主要为大型国有企业进行配套或在细分领域延伸产业链。相比较,颠覆性技术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传统技术路径的依赖,也会催生更多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民营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应用创新方面的优势,围绕颠覆性技术开展应用转化和产品开发,在不同赛道上形成独特的技术优势和产品特色。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动力来源有纯电动、增程式、混动式等技术路线;智能驾驶有激光雷达、视觉识别、“激光雷达+视觉识别”等技术路线,具体又有无图导航、城市级别FPV等功能;充电有氮化镓快充、慢充、换电等具体方式。因此,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既有华为、百度、理想等致力于打造整套生态体系的大型民营企业,也有小马智行、毫末智行、经纬恒润等在具体技术路线上深耕并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又如,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一方面,华为、百度、阿里、腾讯等大型民营企业在构建自主人工智能大模型系统。另一方面,在智能芯片设计、边缘人工智能、视觉技术开发、语音识别等技术领域,以及教育、交通、医疗、制造、安防、金融等具体应用领域,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在努力创新,推出了不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随着技术进步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需求不断出现,个性化需求的比重不断提高,这为民营企业在细分市场赛道上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断成熟,民营企业在传媒、电商、影视、娱乐、教育、金融、制造等领域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开发不同场景,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广州的赛特智能根据医院消杀、物流的特殊场景,研发了“智赛拉”医疗服务机器人。又如,低空经济的出现创造了一个新的需求空间,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赛道。小鹏汇天在广州建设了全球首个飞行汽车智造基地。同时,需求的个性化要求不断提高,也为中小民营企业在细分定制市场的深耕创造了条件。例如,3D打印技术在医疗、建筑、消费品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了一批民营企业的定制化打印服务发展;数字健康推动了基因筛查、智能健康监测设备等高端健康服务的发展,而民营企业是新兴医疗服务企业的主力军。

  科技创新使得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有机会在更加公平高效和多元化的产业生态、市场环境中,深耕细分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业态创新,打开依靠创新驱动竞逐新赛道的新局面。同时要看到,束缚民营企业大胆创新、务实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没有完全消除,民营企业自身也存在对技术创新认识不足、能力建设投入不到位、市场机遇把握不充分等短板。

  针对这些问题,尤须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破除民营经济“玻璃门”“弹簧门”现象,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实验室、算力中心、行业共性技术平台等公共创新资源对民营企业开放,提高国家级科研基金中民营经济申报比重。应系统清理歧视性清单,将“非禁即入”细化为“非限即入”,对5G、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量子信息等新赛道实行“包容期”管理;推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大科学装置面向民企发布共享目录,建立“揭榜挂帅—里程碑付款—事后奖补”全周期机制,让民企从“旁观者”转为“主力军”。应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与举证责任倒置制度,降低维权成本。设立国家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保险基金,对采购自民营企业的首台套设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给予保费补贴。推广“尽职免责”清单,对因技术路线选择、市场突变导致的创新失败,只要决策程序合规、勤勉尽责,即可免除相关责任,让企业家卸下“怕失败”的心理包袱。

  从民营经济自身看,也要摒弃“规模依赖、要素驱动”的老路。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比重,通过“院士+工程师”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等柔性机制,把高校院所“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变成企业“从1到100”的产品。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在工业软件、高端芯片、生物制造、新能源储能等卡点、痛点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用场景开放换技术突破。同时,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国产替代、绿色低碳转型三大窗口期,在数字经济、专精特新、智能制造等新赛道实现弯道超车,最终形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志企业”协同共生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风险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邓洲)

相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