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教育部备案数据“打架”(3):三所广东职业本科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在校生数分析
应用介绍
截至2025年7月,我国职业本科院校数量已达87所,广东省以 7所职业本科院校的体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年报中公布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院校共有 5 所,分别是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广州职业技术大学、顺德职业技术大学。
本号在《与教育部备案数据“打架”(2):职业本科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在校生数分析》中,对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质量年报中外合作办学数据披露中的存疑信息和前后矛盾之处进行了分析,本文将继续关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广州职业技术大学、顺德职业技术大学这三所职业本科的同类数据。
本文延续既定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框架,核心数据均来源于教育部监管平台和两类公开文件:院校近三年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以及广东省教育厅公示的各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自评报告》。
需着重说明的是,年度质量年报首页,均附有经法定代表人签署并加盖学校公章的《内容真实性责任声明》,明确承诺所载信息数据“真实、完整、准确”。这意味着,学校以自身的信誉对公开发布的信息进行了背书。
通过系统交叉核验上述三所职业本科公开披露的信息,均可发现不同程度的数据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
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数量统计规范具有明确的政策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中国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编制、发布和报送工作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要求,质量年报中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数”指标,应严格填报:
这两项规定共同构成专业数据填报的制度基准。基于此,对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广州职业技术大学、顺德职业技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数进行核验,发现其中 3所院校的专业数量填报与官方备案记录存在显著偏差。
在2024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原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附表国际影响表中,明确记载有 4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年报正文也对具体专业作出说明,分别为:
年报中统计的另外两个与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合作的“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和“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
如果这两个项目在 2024年已不再具有有效招生资格,那它们就不符合教育部对“具有全日制招生资格”的定义。因此,尽管“已停止招生”的专业,在该年度可能还有在校生就读,但在统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数”时,就不应是“4个”了,而应该是
根据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原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公开发布的2022、2023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表“国际影响表”信息,该校在连续两年均填报有“3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备案信息显示,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历史上曾获批举办过共计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看一下各项目备案信息中的有效期限,不难发现,4个项目中的2个,在2022年和2023年报告期内并不处于有效的招生或运行状态:
该项目信息明确显示,其招生资格已于 2020年终止。这意味着在 2022年和 2023年,该项目已不再具备招收新生的合法资格。所以,即便在统计年度该专业还有在校生,但由于在 2022、2023年已不再具有有效招生资格,那它们就不符合教育部对“具有全日制招生资格”的定义。因此,在统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数”时,这一专业不应被统计在内。
该项目信息表明,其获批的招生起始年份实际为 2024年。因此,在 2022年和 2023年质量年报所覆盖的时间段内,该项目尚未开始正式招生运行。在统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数”时,这一专业当然也不应被统计在内。
所以,在 2022年和 2023年这两份质量年报所覆盖的时间段内,广州职业技术大学真正具备有效招生资格并在运行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这两个项目,分别是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合作举办的“工程造价”专业,和与英国白金汉大学合作举办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顺德职业技术大学(原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022至2024年度质量年报显示,该校在国际影响表中,2022年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数量为 2个,2023年、2024年均为 1个。
该校年报正文明确列举出了所涉项目名称:澳大利亚TAFE北悉尼学院合作项目连续三年(2022-2024)被列入统计,英国BTEC合作办学项目在2022年度报告中出现。
通过对官方信息渠道的交叉核验,在广东省教育厅2025年公布的《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公示》中,可看到该校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技术与继续教育北悉尼学院合作的市场营销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记录。此证据表明该校申报的澳方项目在广东省级监管层面存在备案信息。
平台内无法查到任何以顺德职业技术大学或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名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备案信息。
根据上文核查结论,该校在2022、2023两年间,实际具备招生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为“工程造价”与“物联网应用技术”两项。
首先看该校 2022年质量年报,其正文部分明确记载:“首届物联网应用技术(中外)专业招收学生52人”。
如果考虑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存在退学、休学、延期、转专业等多种学籍异动情况,那可否理解为:当年物联网应用技术(中外)专业招收学生52人,全部都出现了学籍异动的情况,以至于最终统计在校生人数时,出现了
2023年12月,该校又公示了《2023年质量年报》,附表“国际影响表”显示,当年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数为290人。按照学制逻辑推算,此数据应至少包含 2021年、2022年和2023年三个年级入学且依然在校的学生总数。
为验证该数据的准确性,调取广东省教育厅公示的该校《2025年物联网应用技术中外合作项目自评报告》和《2025年工程造价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自评报告》这两份文件,文件中清晰载明了相关专业的实际报到人数:
将两个实际运行专业的在校生数相加,2023年底的在校生总数理论值应为 309人。当然,如上文所述,考虑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存在退学、休学、延期、转专业等多种学籍异动情况,309人仅为学校公开披露的当年度报到人数加总,为理论值。
但是,该校2023年质量年报附表填报的在校生数为 290人,是基于其声称拥有“3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前文已证实其中1个在报告期内无招生资格)的框架下统计的,也就是说,“3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在校生总数为290人。
而根据广东省厅公示的自评报告,各年份报到人数统计的 2个专业在校生数理论值加总却是 309人。
这意味着,即使在多报了 1个专业的前提下,年报填报的在校生总数(290人),反而比 2个专业报到人数加总得出的在校生人数(309人)还要少 19人。
顺德职业技术大学(原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022至2024年质量年报数据,与广东省教育厅公示的该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自评报告》在各年度招生人数、在校规模等指标,也存在明显数据偏差。
2022年,该校质量年报正文提到:本年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招生 62人。在自评报告中,该年度公示的报到人数为 43人。如果两项数据均准确,那就意味着,当年的招生项目中,
2023年,该校质量年报正文提到:2023年新招学生 43名。在自评报告中,该年度公示的报到人数为 60人。如果两项数据均准确,那就意味着,当年的实际报到人数,又比新招学生数多了
2024年,该校质量年报正文提到:2024年新招学生 31名。在自评报告中,该年度公示的报到人数为 34人。如果两项数据均准确,那就意味着,当年的实际报到人数,又比新招学生数多了
顺德职业技术大学2023年质量年报附表“国际影响表”,填报的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数为 118人。
这份年报发布时间为 2023年12月,其在校生统计应至少包括: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入学且依然在校的学生。然而,根据广东省厅公示的自评报告中的各年度报到人数,加总计算这三年的报到学生总数,实际应为 164人( 61人+43人+60人)。
如果上述数据均准确,那可否理解为:在这三年间,顺德职业技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籍异动的学生数量,在46人左右?
同样,该校 2024年12月发布的《2024年质量年报》附表“国际影响表”中,填报的在校生数为 164人,当年的在校生统计至少应包括: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入学且依然在校的学生。
同一统计口径下,前一年差值为 46人,次年差值又反向变为 27人,顺德职业技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在校生规模究竟是多少?究竟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在报到之后产生了学籍异动情况?在上述统计数据中难以看出。
早在 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
未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我部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国家下达的计划总量或改变招生计划类型,不得预留机动计划和随意更改高校招生计划。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在广东省教育厅公示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自评报告》,其“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在2024年度招收学生 65人。该数据经学校盖章确认,代表校方对招生规模的官方认定。
近年来,多次就防治统计造假、提高数据质量、加强统计监督作出重要讲线月,党中央印发修订后的《中国纪律处分条例》,将“
”纳入违反党的工作纪律有关条款,并将“统计造假”违纪行为划分为两类,一是进行统计造假,二是对统计造假失察。2024年9月,《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决定》表决通过,加强
,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是此次统计法修改的重中之重。教育部职成司主要负责近期也专门指出:“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是职业教育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质量年度报告编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与精准施策”。
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规模统计的年度数据差异,是否与相当数量的学生在报到之后发生学籍异动情况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