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前沿

霜刃曾磨冰原雪征衣未解再启程—解码“哈军工”精神的时代传承

霜刃曾磨冰原雪征衣未解再启程—解码“哈军工”精神的时代传承

  • 发布:
  • 人气: 17
  • 评论: 0
标签:

应用介绍

  1953年,当哈军工的基石嵌入北国冻土,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在此便埋下了精神火种。七十年风雨淬炼,这座科技堡垒始终以躬身耕耘的姿态践行强军誓言——从陈赓院长的“三严”作风到国防科大“厚德博学,强军兴国”的特有精神作风,从松花江畔到湘江之滨,哈军工人在代际传承中用行动凝练出的“哈军工”精神,如基因密码般传承,鼓舞着新时代传人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在共和国的钢铁长城上镌刻永不褪色的赤诚。

  新中国成立后,钱七虎依靠政府助学金完成学业,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在他心中埋下报国种子。作为上海中学优秀毕业生,他本有机会赴苏留学,但面对组织“去哈军工”的号召,他毅然选择服从分配。近70年后,录取通知书上“这是你的光荣,也是学校的光荣”仍令他心潮澎湃。1954年,钱七虎踏入哈军工。革命人生观课上,老师的话——“当兵是为人民服务”——深深触动了他。不久后,松花江爆发洪灾,全校师生扛沙包、睡堤坝,上下同心的场景让他领悟到人民军队的绝对忠诚。他立下“一心为党、忠贞报国”的誓言,即便防护工程专业艰苦冷门,仍坚定服从分配。六年求学,他仅回家一次,年年被评为优秀学员。留苏期间,异国他乡的他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更坚定了他报效祖国的决心。钱七虎是那个年代哈军工人的缩影。建校初期,众多教授与放弃优渥生活,响应号召奔赴北国冰城。他们牢记毛主席训词,以忠诚铸就哈军工的辉煌。短短十年,这所默默无闻的军校跃升为亚洲顶尖学府,其“又红又专”的传统至今流淌在国防科大师生的血脉中。钱七虎的学生朱杨柱延续了这份精神。高考时,他仅填报国防科大;实习期间扎根基层,最终成为航天员。从钱七虎“迫切而光荣”的初心,到朱杨柱“太空没有极限”的豪情,两代人用行动诠释了家国使命的接力。

  绝对忠诚是哈军工精神的灵魂所在,其关键在于“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的政治品格,爱党爱国爱军、听党话跟党走的鲜明政治底色,培养“又红又专”、“红透专深”的人才。

  1953年秋,柳克俊手持调令踏入哈军工海军工程系,成为“103部队”一员。彼时,西方技术封锁严密,实验室堆满各国计算机残骸。他日夜研读逻辑代数与脉冲技术,以电子管和示波器为武器,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寒夜中,示波器的荧光照亮他熬红的双眼。历经两年摸索,1958年国庆前夕,新中国首用电子计算机在他手中诞生。数据洪流冲垮技术铁幕,柳克俊晚年回忆时仍目光如炬:“我在哈军工立下的坚定信念,成为了我一心为国的根基。”

  国防科大实验室内,王鹏紧盯飞行器模型的异常数据,指尖重重敲击键盘。课堂上,他以真实战例设题,逼学员彻夜查证;组会上,因一个未验证的数据,他果断叫停。“科研差之毫厘,战场便是血的教训!”脱下军装,初心不改。王鹏的“向战而行”,是将每个参数算到极致的较真,是让科研成果直抵战场的担当。他坚信:“课堂连着战场,打赢才是终极标准。”

  为战而生,向战而行。从哈军工“面向部队搞科研”的传统,到国防科大“重心在战、以战领教”的导向,战斗力始终是唯一根本。习主席强调的——“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标准”——在此化作薪火相传的使命。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学校培养的人才,既能在实验室攻克尖端科技,亦能在战场锻造大国重器。他们用绝对忠诚与极致追求,为强军兴军提供永不枯竭的力量。

  1978年,面对西方技术封锁,慈云桂教授在国防科大立下军令状:“五年必成亿次机!”彼时国内连大规模集成电路都依赖进口,美国专家断言中国需20年方能突破。慈云桂率团队从零起步,手绘数千电路图,以算盘辅助验算百万数据。为解决散热难题,他钻进40℃高温机房,用酒精棉纱为部件降温,眉毛烤焦仍坚守一线年,“银河-I”以每秒1亿次运算横空出世,打破西方预言。验收会上,慈云桂抚摸着机器含泪道:“每一块电路板都是中国骨头!”从激光陀螺到超算集群,哈军工人以“敢闯无人区”的胆魄,七十年间始终挺立科技最前沿。

  “严谨、严密、严格”的治学铁律,深植于哈军工血脉。数学泰斗卢庆骏曾因学生汪浩板书少写“的”字偏旁而严正纠错,令后者铭记终生:“治学不容半点潦草。”他首创“数学讨论班”,要求青年教师逐字研读苏联论文并轮值答辩,戴遗山院士回忆:“卢教授在火车硬座读完50页论文,返程即检查进度,一句‘治学如行军,阵地不能丢’令我等汗颜。”从板书的一撇一捺到卫星轨道的毫米级测算,这种近乎苛刻的学术标尺,铸就了“银河”“北斗”等国之重器的精度。

  哈军工的课堂以“毫米级”标准锻造军工思维:学生须以仿宋体工整誊写解题过程,笔锋间淬炼精密工程素养;“今日作业今日毕”是铁律,教员冒雨夜追宿舍,只为收回一份迟交的习题;面对百余份作业,教员能从公式间距的细微差异中识破抄袭。“数字不会骗人”的训诫,早已刻入学子灵魂……这些浸透在粉笔灰中的“锱铢必较”,凝成“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丰碑,为国防战线输送了无数“毫厘不差”的栋梁。

  求真、求实、求是;勇敢、勇闯、勇创。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精神作风结合起一丝不苟、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治学氛围。创新与严谨相辅相成,既鼓励突破,又注重实效。也助得学校在历史的实践进程中守正创新、探索前行、续写辉煌。

  面对我国高级军事技术人才匮乏、武器装备落后的状况,老一辈哈军工人在艰难困苦中毅然奋起,在艰辛探索中稳步前行。他们想的是党,为的是国,强的是军。

  “庶康,一无师资、二无校舍、三无教材设备、四无办学经验,要从无到有、白手起家,一年建成军事工程学院,谈何容易啊!”“傅涯,办不好这学院,我誓不为人!”

  这是老院长陈赓与夫人傅涯的一段对话。面对重重困难,老一辈军工人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秉持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信念,陈赓院长为解决 “哈军工” 创建中的师资、校舍等关键问题,三次 “堵住” 总理。“哈军工” 以高起点、高速度成功创建,堪称独一无二。仅用一年时间完成创建,四年实现快速发展,到1957年,已成为青年学生向往的求学圣地,在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二十米长的荒沟旁,百余人挥锹挑担,男人们弓背蹬坡运土,女人们刨冻土满手血痕。有人连人带筐滚落沟底,即刻便被战友拽回;歇晌时,沟沿飘起《南泥湾》的悠扬旋律,大家就着北风啃着冷红薯。直至顶着“发愤图强”的醒目红字的桥墩扎进这片土地,第一块桥板成功落下,沙尘中爆发出一片满是泥手印的热烈喝彩。

  这是学院迁至长沙后,广大师生齐心协力建造跨线桥的真实场景。即便条件如此艰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步伐也从未停歇:8年间培养6批军事技术骨干,完成138项尖端科研成果,他们攻坚克难,用行动诠释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军工风骨。

  建院初期,先后聘请141名苏联专家担任顾问,开展全面援建工作。从国内选调的专家教授来自10多个部门,涉及10多所大学;从各军兵种部队调来的教辅人员达200多人,使其一跃成为当时军队高级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单位。

  从“哈军工”到众多军工院校,持续拓展开放办学的领域与层次,始终以兼容并蓄的广阔视野学习先进经验、汇聚各方人才、融通各类资源。国防科技大学先后与80多个国家(地区)的800余所教育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交流,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新型军事人才。

  冷润雪紧紧攥着被汗水浸湿的地图,在委内瑞拉阿维拉山脉的松林间飞速奔跑。面对欧美选手的围堵,她撕碎保守路线米绝壁。尖石划破手臂,血珠混着红土滚落,她如幼时在贵州深山背柴般攀越岩隙,最终以44分12秒打破欧美对定向越野赛多年的垄断,让国防科大的臂章闪耀于阿维拉山脉——从南美雨林到寰宇苍穹,哈军工传人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在世界坐标系刻下中国新高度。

  从“103部队”的电子管微光,到数字化战场的浩瀚星河;从陈赓院长的铿锵誓言,到新一代学子“为战而生”的铿锵步履——“哈军工”精神,是一条永不封冻的长河。它冲开技术封锁的冰层,漫过时空的堤坝,向着强军兴军的星辰大海,奔涌不息。

  作为新中国军事科技的摇篮,哈军工七十载薪火相传。从银河巨型机打破计算领域垄断,到激光陀螺仪点亮自主导航之光;从助力“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到托举航天器叩问苍穹,一代代哈军工人致力于筑牢国防科技基石。进入新时代,“哈军工”精神继续指引着国防科技工作者聚焦实战需求,突破核心技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在强军目标的引领下,“哈军工”精神的传人正以更坚定的步伐,推动国防科技迈向更高水平,为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相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