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州职业学院:畅所欲言献良策 凝心聚力促科研
应用介绍
为深入了解学校一线科研工作者心声,破解科研发展难题,汇聚发展智慧,近日,滨州职业学院召开科研工作座谈会。党委书记刘荩一,党委副书记、院长申保忠,党委委员、滨州应用科技研究院院长胡洪涛,副院长李明月,党委委员、组织人事部部长李超出席会议。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及硕博士教师代表参加会议。座谈会现场气氛热烈,与会硕博士教师代表结合自身科研实践,围绕科研平台、管理机制、协同合作及成果转化等热点话题,踊跃建言献策,提出了诸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宝贵建议。
座谈会上,硕博士教师代表不约而同地把“合作”挂在嘴边。有人苦于单兵作战、资源有限,有人渴望跳出学科深井、寻找破壁之道。教师们普遍认为,高职院校科研要突围,必须打破专业的藩篱,探索跨学科、跨院校团队组建模式与协作机制。建议实行新进博士科研导师制度,以老带新、以强扶弱,缩短科研人才成长周期;依托“博士沙龙”等定期交流平台,促成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之间的常态化对话,把碎片化灵感汇聚成系统化方案;鼓励将优秀硕士生纳入博士课题组,通过任务分工与成果共享,形成梯度合理的科研梯队。只有把分散的“科研星星”聚成“学术银河”,才能真正把成果汇入生产一线,把技术留在地方产业。
信息工程学院的老师想做AI大模型,却苦于没有GPU集群;生物工程学院的老师想分析新菌株,却发现学校缺少基础提取设备;化工与能源学院的老师手握材料,却找不到一台能跑仿真的服务器……基础实验设施的短板成为制约科研创新发展的突出瓶颈,一个共享愿景在会场迅速升温——学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资源统筹,建设共享实验室与算力中心,优先购置通用性强、需求迫切的先进设备,实现跨学院高效共享,避免资源闲置与重复投入。同时,积极探索与兄弟高校、龙头企业的仪器设备共享合作机制,为重大科研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教师们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到,签订技术服务合同,从需求对接到经费落地,往往因流程冗长、标准不一而错失最佳窗口期。针对科研经费报销、横向技术服务合同签订、专利申请与转化等流程环节,教师们希望相关部门编制清晰规范的标准化操作指南,探索设立科研服务一站式窗口,降低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真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老师少跑腿”。同时强化校企常态化合作机制建设,定期面向企业征集技术难题并形成“需求清单”,组织教师带着科研成果走进园区、走进车间,通过现场演示、现场谈判、现场签约,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验室样品转化为生产线订单。
科研与教学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有的教师提出,科研不仅要服务产业,更要反哺教学。把最新研究成果拆成案例写进教案,把企业现场拍成短视频课堂,把教学中发现的学生操作痛点提炼成新课题,再让学生参与攻关。如此一来,课堂活了、学生动了、课题也新了。还有老师提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赛事与科研项目融合,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完成文献调研、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与路演答辩,在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素养的同时,增强团队竞争力,力争在重大赛事中取得突破。
很多教师困于“白天忙教学、晚上挤科研”的无奈,建议通过“松绑减负”让科研人员轻装快跑。为营造潜心研究的良好环境,教师代表们提出了优化保障机制的建议。合理配置教师教学工作负荷,用科研工作量置换教学时长,适当减少承担重要科研任务教师的事务性工作要求,保障其核心科研时间。提升科研培训精准度,根据教师不同发展阶段和研究方向需求,分层分类开展专题培训,提升项目申请质量与成功率。完善多元化科研激励机制,设立优秀论文、成果转化等专项奖励,充分激发教师科研创新内生动力。
在热烈融洽的氛围中,硕博士教师代表畅所欲言,相关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全程专注倾听,详细记录,并就关键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回应。学校领导充分肯定教师们心系学校、积极建言的主人翁精神,他们表示,学校将把硕博士教师的每一条建议都放在重要位置,将他们的集体智慧转化为推动学校科研工作提质增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际行动。对重点建议事项定期督办,建立专门的沟通渠道,全力打破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面临的信息壁垒,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本次座谈会不仅是一场意见的征集会,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会、共识的凝聚会。它充分展现了滨州职业学院硕博士教师群体蓬勃的科研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相信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全校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滨州职业学院科研事业必将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