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录到=赚到!佛山大学肇庆医专升本只差最后1步!@广东这几所 你们能不能快点?
应用介绍
近年来,高等教育作为地方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愈发受到重视。提高当地大学办学规格、积极筹办新大学,成为各地发展的新趋势。
今年6月,教育部正式发函,同意设置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等7所本科高校(含1所升本、2所新设、4所更名大学),正式打响了2023年高校改名、升本的“第一枪”。
广东也不例外,8月7日,广东省教育厅正式发出《关于2023年拟申报高校设置事项的公示》,拟向教育部申报2个事项:①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名佛山大学;②以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设置肇庆健康医学院。
更名、升本,多年来始终都是高教界的热门话题,从“学院”到“大学”、从专科到本科,这2校已经走过很长的路。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为佛山师范学院,后更名为佛山师范专科学校,1986年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佛山大学。1995年,佛山大学和佛山农牧高等专科学校(华南农学院佛山分院更名而来)合并组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
学校现有仙溪、江湾、河滨三个校区,设16个二级学院,57个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优势重点学科2个、“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4个,工程学、材料科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对广州交通大学等4所学校进行实地考察的公示》,其中透露:佛山市政府申请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名为广东科学技术大学。不过,在学生之间,对改回曾用名“佛山大学”的呼声也很高。
2021年,学校根据要求先后上报了相关申报材料,更名事项也成功纳入省高校设置“十四五”规划并上报教育部备案。
2023年3月,在学校官微发布的相关报道中,校党委书记骆少明表示,将加快推进更名大学、申报博士点、提升学科影响力“三大工程”建设。
肇庆医专前身为创建于1958年的中山医学院肇庆分院,2004年升格为广东省唯一的公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有端州、鼎湖、新区3个校区,现开设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等18个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另有省高水平专业群4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重点专业4个。
2017年8月,肇庆医专升本新校区——新区校区开工建设,截至目前,该校区已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2022年1月,肇庆发布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加快推进肇庆医专升格为肇庆医学院。
7月,肇庆医专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校长提到:学校“专升本”相关办学指标已全部达到,升本材料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10月,肇庆市教育局发文介绍十年来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文中提到: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升本”,待教育部验收后即可完成。
此次佛科院更名大学、肇庆医专升本更名获省教育厅公示,可以说是离目标前进了一大步,不过,最终能否真正成功,还要看教育部是否批准同意。
2023年1月,广东省教育厅公示:向教育部申请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职业本科,并更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值得注意的是,1月省教育厅的公示包含了“新建深圳理工大学(公)”,但最终该事项并未出现在教育部6月设置本科高校的公示中,也就是说,佛科院、肇庆医专更名虽然近在咫尺,但仍需临门一脚。
更名,不仅是改变名字,让“招牌”更响亮,还代表着升格,于高校而言,是对多年办学条件、内涵建设等方面建设成果的认可;于学生而言,也意味着拥有了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广阔的毕业前景。
如果要在省内找一所与佛科院“对标”的学校,非东莞理工学院莫属了,它们有着太多相似之处。如,校名自带理工类属性,同时入选广东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且都位于珠三角地区,紧邻广州和深圳两座一线城市,所在城市经济发达、产业成熟,改名大学呼声极高。
东莞理工学院是一所年轻的大学,1990年筹办;1992年成立;2002年升格本科。2019年,省教育厅、省科技厅、东莞市政府和东莞理工学院签署共建协议,明确通过政策倾斜等措施,支持学校加快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
2020年,四方举行工作推进会,提出5年投50亿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2021年,学校公布十四五发展规划,计划分三步走:①2023年完成更名大学,力争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②2025年综合排名进入全国高校100强,力争进入“双一流”行列。③2035年全面建成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
近4年来,学校投入34亿元专项经费,推进学科建设、办学条件改善,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包括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等。
2023年7月,四方工作推进会再次召开,会上明确:接下来,省教育厅会继续支持学校更名大学;学校也将加快向高水平示范校迈进。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位于广州,前身是1925年为纪念廖仲恺先生而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1984年才正式升本并定名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更为现名。
尽管学校地理位置优越、办学历史悠久,也是全国为数不多以人名命名的本科高校,但存在感似乎不强,究其原因,很多人认为是低调的校名所致,纷纷呼吁其尽快更名为大学。
早在2015年,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第七届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就已通过了“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申请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大学”的事项。
2023年5月,据学校官网消息,校长程萍带队拜访教育部,就推动学校申博、更名大学等系列工作进行汇报和沟通,得到了教育部各司相关负责人的大力支持。
惠州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46年的广东省立惠州师范学校;1978年升本并更名为“惠阳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成立专科层次的“惠州大学”;2000年升本并更名为“惠州学院”。
惠州学院作为惠州市唯一的本科院校,近年来也一直在自身诉求和政府力量的推动下,创造条件更名大学。
2019年,学校在校内第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①到202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成国内应用型大学转型示范校;②到2028年,实现大学更名,进入国内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前列;③到2035年,建成理工科特色得到广泛认同,具备一定国际知名度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2022年2月,在发展研讨会上,学校再次重申“以申硕为抓手,以提升科学专业水平为重点,全面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广州航海学院创办于1964年,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海事本科院校,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
2021年4月,广交建设项目立项正式获广州市发改委批复;10月,《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要求加快推动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广州交通大学等高校。
2023年7月,据广州日报消息,目前,广交项目可研报告正在审批前公示,按计划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开工建设。
2020年,据官微消息,广轻拟在清远新建校区,该校区定位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拟进驻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等6个学院,设26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约1万人。
2022年8月,广轻召开新学期中层干部大会,会上部署下半年主要工作任务,其中就包括:聚焦“双高”“申本”,推动高质量发展。
同年11月,省教育厅公示2023年教育发展专项(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资金安排方案,其中,广轻获2份资金支持,共计3734万元,远超其他学校(详细名单点此看)。可见,广轻资金充足,将对“升本”工作有所助益。
2021年,番职高职教育研究所樊明成博士介绍,学校申请试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条件已经成熟,根据申报的建校方案,升本后的校名拟定为“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办学规模为18000~20000人,其中本科生6000人以上。计划首批在软件工程技术等5个专业试点职教本科。”
2022年,学校举办展览,党委书记林洽生介绍: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学校要适度扩大办学规模;要升格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要新建科创大楼和东区学生宿舍楼等,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2022年1月,据广州日报消息,广铁职已向省教育厅提交申请,希望将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大学(暂定名)纳入省高校设置“十四五”规划。
学校党委书记张竹筠说,“十四五”期间,学校在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均达到教育部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设置要求。
同年7月,广铁职《“十四五”发展规划》发布,重申了“升格本科、建设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到2025年力争达到更名大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和主要内涵指标,确保“十五五”中后期成功更名大学。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争取到2030年建成16个职教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成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本科的设置标准高于专科,大学的标准也会高于学院,具体如下:
按照《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06〕17号)精神,我部制定了《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为做好高等学校设置工作,保证普通本科学校设置的质量,现就普通本科学校(独立设置的学院和大学)的设置制定本暂行规定。
1.在人文学科(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中,称为学院的应拥有1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称为大学的应拥有3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
2.称为学院的其主要学科门类中应能覆盖该学科门类3个以上的专业;称为大学的其每个主要学科门类中的普通本科专业应能覆盖该学科门类3个以上的一级学科,每个主要学科门类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均不低于学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总数的15%,且至少有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的普通本科专业总数至少在20个以上。
1.普通本科学校应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力量,专任教师总数一般应使生师比不高于18∶1;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4。
2.称为学院的在建校初期专任教师总数不少于28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30%,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一般应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30%,其中具有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应不少于10人。各门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各门专业必修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1人;每个专业至少配备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人。
3.称为大学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人员比例一般应达到5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一般应达到20%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数一般应不低于400人,其中具有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一般应不低于100人。
1.普通本科学校应具有较强的教学力量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教育部组织的教学水平评估中,评估结论应达到“良好”以上(对申办学院的学校是指高职高专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学院更名为大学的学校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称为大学的学校应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至少有2个以上项目获得过国家级一、二等奖或省级一等奖。
(1)近5年年均科研经费,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的学校至少应达到500万元,其他类高校至少应达到3000万元;
1.土地。普通本科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应达到60平方米以上。学院建校初期的校园占地面积应达到500亩以上。
2.建筑面积。普通本科学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应达到30平方米以上。称为学院的学校,建校初期其总建筑面积应不低于15万平方米;普通本科学校的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理、工、农、医类应不低于20平方米,人文、社科、管理类应不低于15平方米,体育、艺术类应不低于30平方米。
3.仪器设备。普通本科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理、工、农、医类和师范院校应不低于5000元,人文、社会科学类院校应不低于3000元,体育、艺术类院校应不低于4000元。
4.图书。普通本科学校生均适用图书,理、工、农、医类应不低于80册,人文、社会科学类和师范院校应不低于100册,体育、艺术类应不低于80册。
5.实习、实训场所。普通本科学校必须拥有相应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以理学、工学、农林等科类专业教育为主的学校应当有必需的教学实习工厂和农(林)场和固定的生产实习基地;以师范类专业教育为主的学校应当有附属的实验学校或固定的实习学校;以医学专业教育为主的学校至少应当有一所直属附属医院和适用需要的教学医院。
必须具备《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的关于高等学校领导任职条件要求,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品德高尚、熟悉高等教育、有高等教育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领导班子。
位于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普通本科学校,在设置时,其办学规模和有关条件在要求上可以适当放宽。
2.设置普通学校,应当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层次、类型、学科门类、教学和科研水平、规模、领导体制、所在地等,确定名实相符的学校名称。
3.校名不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等字样,不以个人姓名命名,不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
1.教育部每年第4季度办理设置普通本科学校的审批手续。设置普通本科学校的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第3季度提出申请,逾期则延至下次审批时间办理。
2.设置普通本科学校的审批,一般分为审批筹建和审批正式建校招生两个阶段。完全具备建校招生条件的,也可直接申请建校招生。
3.设置普通本科学校,应当由学校的主管部门委托其教育行政部门邀请规划、人才、劳动人事、财政、基本建设等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进行考察、论证,并提出论证报告。论证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拟建学校的名称、校址、类型、办学定位、学科和专业设置、规模、领导体制、办学特色、服务面向;(2)人才需求预测、办学效益、本地区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3)拟建学校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和校园基本建设规划;(4)拟建学校的经费来源和财政保障。
4.凡经过论证,确需设置普通本科学校的,按学校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并附交论证报告及拟设学校的章程。国务院有关部门申请设立普通本科学校的,还应当附交学校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意见书。
5.普通本科学校的筹建期限,从批准之日起,应当不少于1年,最长不超过5年。拟要求“去筹”、正式设立的普通本科学校,须在其正式批准的筹建期满后,由其主管部门向教育部提出正式设立的申请。
6.凡提出设置普通本科学校的申请,在经由教育部形式审查通过后,由教育部委托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进行考察、评议;通过考察、评议的学校,由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未通过教育部形式审查或未通过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考察、评议的学校,若仍需设置,需在下次由学校主管部门重新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凡未通过考察、评议的学校,教育部将以书面形式告知其主管部门。
本《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此前教育部发布的有关普通本科学校设置问题的文件与本《暂行规定》不一致的,以本《暂行规定》为准。
升本、更名是很多高校的目标,也是莘莘学子的期盼所在。希望广东有更多高校不断提升实力,早日实现升本改大的目标,为广大学子提供更多优质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