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楼市怪象:中产被迫“割肉”富人3折抄底
应用介绍
首先,借助这个机会,低位买入核心资产,最好是2-3折的价格买入,然后利用银行正常评估价,差不多是6-7折,利用这个空间,实现空手套白狼。
然后运作一家企业,把低位资产装入企业,做经营贷出来,把这笔钱,再来运作一轮低位抄底资产,再把资产装入企业,继续融资,经过2-3轮,实现财富的增长;
这个过程,我们还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利用资产,去香港运作稳定币和RWA,实现资产的多元和正向收入。
昨天出了一个新闻,给2022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出生的小孩,每年发放3600元补贴,直到3周岁。也就是说,每个小孩背后的家庭可以领到10800元。
根据测算,最近3年一共有2800万0-3岁的儿童,那么按照每人每年3600元测算,差不多每年需要补贴1000亿。
其实放水,本质上是存量财富的重新分配,蒋老师其实是鼓励年轻人生育的,尤其是这几年,可以多生育,里面的原因,总结一句话,就是反者道之动。
大家都不敢生,你生,其实是有优势的,因为出生人口减少,你生了小孩,以后读书压力、高考压力就没那么大了;
其次,国家各种补贴,你又能享受到,昨天,还有相关部门表示,以后小孩的学前教育费用,也要免除,也就是说,你生了娃,以后读幼儿园,学费也不用交了。
甚至,未来有可能还会出台一些补贴政策,比如说奶粉补贴、婴儿用品补贴,多孩家庭购房补贴,甚至多孩家庭优先选地段较好、面积大的保障房。
我国的人口拐点是从2023年开始的,那一年出生的婴儿是902万,较比2017年已经下降了50%。
此次补贴的发放,其实意味着,中国正在走向定向放水之路,总结一句话,以后负债是全民在背,但是收益却是定向发放。
我们已经从增量时代,进入到了存量时代,这个时代,财富只是在板块之间流动,而非总量增加,未来这几年,凡是国家鼓励你去干的,你就要大力去干,不会吃亏;
同时还能享受到各种福利,比如说国家鼓励你买房,你就要学会抄底核心资产,国家鼓励你生娃,你就可以拿到各种补贴和好处,国家让你布局银发经济,国家要你出海,国家大力支持香港推行稳定币,这些都代表了未来的方向。
3600元育儿补贴,绝对不是终点,而是一次压力测试,当财政以赤字换时间、以债务换结构的时候,你能够做的,就是把家庭决策,嵌入国家资产负债表。
一定要在这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一定要把生态位跟时代趋势结合,你才能走出困境,迎来新生。
最近外资抄底中国楼市的消息,相信大家都看到了,距离上一次外资撤离中国,只有半年时间,怎么半年时间,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
1,全球资产管理巨头施罗德资本,近日宣布,旗下的房地产投资部门与浙江企业,西门国际达成了战略合作,共同组建股权投资平台,并计划联合发起总规模约为30亿人民币的私募房地产股权投资基金。
2,本次计划,双方聚焦在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的优质写字楼和消费类基础设施项目,包括老旧商场、物流仓储升级、新型社区等商业。
其实不光外资盯到了这块肥肉,最近蒋老师和团队调查发现,地方国资委,也在布局优质的商场、写字楼和公寓,因为价格便宜,租金可以抵扣月供;
同时还能从银行融资,实现资产和财富的飞轮效应,没想到这么快,肥肉也被外资盯上了,我估计很快外资就会从长三角南下到珠三角,抄底深圳和广州的低洼资产。
3,那有人会好奇了,区区30亿资金能干啥?也就只能够买上海一栋写字楼吧,而且还不是核心地段,核心地段上海的写字楼,一栋可不止30亿,最少五六十亿打底。
所以,要抄底资产,30亿远远不够,就算你有3000亿,你也买不到多少,那是因为施罗德资本没钱吗?
如果你对外资比较熟悉,你就会知道,施罗德可是国际知名的资产管理集团,全球资产管理总额达到了2595亿美元,相当于1.6万亿人民币,区区30亿算个啥?
其实这里面的核心,并不是30亿,而是西子国际靠这条新闻,刷屏了,省下了一大笔营销费用,施罗德只是这家公司的一个背书罢了,之所以放开外资进入,不是因为我们胸怀宽广,而是我们楼市目前的软着陆垫子不够厚,所以需要外资来托底,美其名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但是老外的算盘未必好使,毕竟中国房地产市场从增量开发向存量运营转型是客观现实,对于一线城市而言,消费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消费基础设施包括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等商业不动产。
最近深圳也有这类资产出来,比如说红山6979项目,整体项目打包价是24个亿,折合商铺每平方米均价是3万左右,银行评估价是6.5万,这类资产拿下来,确实可以实现银行超贷和空手套白狼。
但是目前感兴趣的资方不多,原因在于这个项目,目前出租率并不是特别高,商场的运营也是比较失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资产进来,尤其是懂商场运营的资方进来,那么就是一个“变废为宝”的好项目。
其实任何资产,都是相对而言,可能对你是劣质资产,但是对另外一个人来说,就是优质资产,关键看你手里有什么牌。
今天蒋老师不跟你们绕弯子,直接掏心窝子说几句大实话 —— 房价这东西,涨也好跌也罢,从来都不是什么 无差别福利 或 全民灾难。
我 2017 年在深圳上班时,有个同事大姐说她房贷还剩 10 年就清了。我当时年轻不懂事,傻乎乎问她月供多少,人家轻描淡写一句:2008 年买的,一个月 3000。 我当场就闭嘴了 ——2008 年的深圳,3000 块房贷是什么概念?那时候普通白领月薪也就五六千,人家拿一半工资还房贷,现在看来简直是 白捡。
说白了,早买房的人,早就把一辈子的 住房焦虑 给买断了。这里面包括谁?城市土著(祖上留套房,躺着都赚钱)、专业炒房客(手里攥着十几套房产证的主儿)、拆迁户(一套老破小换三套电梯房),还有那些 2015 年之前咬牙上车的人。他们的房子现在哪怕跌一半,也比当年买价翻了几番,怕什么?
除了这些个人,还有一群 隐形受益者:开发商(高价拿地、高价卖房,财报上的利润比茅台还好看)、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占财政收入的大头)、整个上下游产业链(从钢筋水泥到装修家电,哪个不跟着楼市喝汤?)。你以为 2015 年之后那波 涨价去库存 是为了让大家住上更好的房子?错了,那是让前面这些人先把钱赚够了。
既然有人受益,就得有人 买单。这个买单的群体,就是 2016 年到 2023 年冲进楼市的这批人—— 说白了,就是你我身边那些因为结婚、孩子上学、给父母养老,不得不买房的普通人。
我给你看组数据:这几年卖掉的房子,占了 2000 年城市化以来总成交量的四成以上。什么概念?差不多一半的房子,都是这八年里被咱们这些 刚需族 买走的。你以为自己是 改善生活,实际上是在不经意间托举了整个楼市的泡沫。
为啥说这批人最惨?你想啊,2015 年刚毕业的大学生,2016 年就得面对 房价翻倍;2018 年结婚的小夫妻,为了一套婚房掏空六个钱包;2020 年给父母买房养老的,听信 临深片区 高铁新城 的概念冲进去…… 这些人现在怎么样了?房价刚跌两年,还没到真正的 快速下跌通道 ,就已经有人扛不住了。
有人问我:蒋老师,如果房价跌回 2015 年 5 月 30 日,把 涨价去库存 那波涨幅全抹掉,会怎么样? 我告诉你,这不是假设,是正在发生的事 —— 现在的房价,距离 2015 年的水平,还差35% 的跌幅。
什么叫负资产?你买的时候总价 300 万,现在只值 195 万,但你欠银行的贷款还是按 300 万算的。相当于你不仅房子变 赔钱货,还得倒贴钱给银行。
更扎心的是时间成本。从 2016 年到 2025 年,整整九年,你每个月还的房贷,有一大半是利息。现在房价跌回原点,相当于过去十年的奋斗,就是一场春梦—— 首付没了,月供白还了,十年青春换了个 负资产,一夜回到解放前。
前阵子看到个帖子,有个朋友 2016 年在大亚湾给父母买了套养老房,当时 临深片区 炒得火热,毛坯房全款 100 万,装修又花了 10 万。
今年 5 月他去接父母回东北,小区门口中介挂牌同户型 45 万 —— 你没看错,100 万买的房,现在 45 万都没人要。
他说自己 不惊讶,也无所谓,但后面补了句:这价根本成交不了。 这才是最要命的 ——房价跌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流动性。现在深圳二手房市场什么样?你想卖房,必须是小区同户型里挂牌价最低的那套,才有可能有人问。说白了,你的房子值多少钱,不取决于你当初花了多少,只取决于有没有人愿意接盘。
邯郸有个例子更典型:2000 年一套 90 平步梯房 12 万,2019 年涨到 90 万,现在呢?没人提了。为啥?因为涨价的时候没人谈 合理性,跌的时候才想起 值不值—— 早干嘛去了?
有人说:房价跌到位了,租金回报率就高了,自然有人抄底。 这话没错,比如贵州有些地方,现在年租金回报率能到4.5%,理论上 25 年能收回成本。但你想过没?25 年里楼市会变多少次天?2000 年你能想到 2015 年房价翻倍吗?2015 年你能想到 2025 年跌回原点吗?
未来的楼市,不会再有 普涨 的机会了。好地段的房子(比如一线城市核心区、学区房)可能还会坚挺,但大部分房子 —— 那些远郊盘、概念盘、刚需盘 —— 终将回归它本来的属性:住。
最后给 2016-2023 年买房的朋友说句实在话:你现在咬牙还贷,至少房子还在;你要是断供,首付、已还的月供全打水漂,银行还得找你追债。这就像温水煮青蛙,你已经煮了九年,现在掀锅盖,只会更疼。
说到底,楼市这十年教会我们最狠的一课是:别用一辈子赌一套房,尤其是在别人都喊 涨 的时候。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当 财富密码 的。那些靠楼市暴富的时代过去了!
未来只有不到10%的房子,还具备金融属性,剩下的房产持有者,要认清现实,不要纠结,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