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社区

一周三连发这开源“劳模”为何只有阿里做得?

一周三连发这开源“劳模”为何只有阿里做得?

  • 发布:
  • 人气: 12
  • 评论: 0
标签:

应用介绍

  过去的这一周,全球开源模型社区被来自中国的“阿里三连”密集刷屏。短短四天时间,阿里通义千问连发三款重磅模型。

  7月22日,阿里开源千问3最新版非思考模型,该模型性能大幅提升,获得基础模型领域冠军,权威AI研究机构Artificial Analysis指出,“千问3是全球最智能的非思考基础模型”。

  7月23日,阿里开源AI编程模型Qwen3-Coder,该模型在代码能力及Agent调用能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超越GPT4.1,Claude4等顶尖闭源模型,登顶全球最大开源社区HuggingFace模型总榜冠军。海外知名模型API聚合平台OpenRouter数据显示,阿里千问API调用量暴涨,短短几天已突破1000亿Tokens,在OpenRouter趋势榜上包揽全球前三,是当下最热门的模型。

  7月25日,阿里开源千问3推理模型,该模型推理能力大幅提升,在知识、逻辑推理、编程、数学、人类偏好对齐、创意写作、多语言能力等7项核心能力上,完全可比肩Gemini-2.5 pro、o4-mini等顶尖闭源模型,并创下全球开源模型的最佳性能表现。

  基础模型、编程模型、推理模型,三记重拳,拳拳击中要害。在全球巨头纷纷构筑技术壁垒的当下,这种近乎“不计成本”的开源行为显得格外突出。人们不禁要问,如此高强度、高水准的开源,为何只有阿里能做,又愿意做?这背后,不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更隐藏着一套独特的战略逻辑。

  2017年,Google在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中首次提出Transformer架构,彻底颠覆AI发展轨迹,开启了一场席卷全球的AI技术爆炸。从OpenAI的GPT系列发布到全球科技巨头的纷纷入局,AI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人类社会。

  只是Transformer点燃的燎原之火背后也伴随着阴影,以GPT、Claude等为代表的顶尖闭源AI工具,在展现强大能力的同时,也用高昂的订阅费用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本应普惠的生产力工具,一度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客观上延缓了全球AI生产力革命的爆发势头。

  正如当年微软凭借Windows系统独霸天下,最终引发全球开发者涌向开源的Linux,如今,在AI时代,相似的剧情再次上演,而阿里选择站到了潮头。

  Qwen3-Coder的开源,就是阿里投下的一枚关键棋子。它不仅在性能上与顶级闭源模型比肩,更重要的是,它开源,免费可商用,即使是API价格也仅为同级对手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这一举动迅速引爆了硅谷。推特创始人杰克·多尔西、知名风投a16z合伙人等纷纷点赞,HuggingFace CEO连发12条推文力荐,产品负责人VB更是惊呼“Qwen杀疯了!”

  截至目前,阿里已开源300余款模型,衍生出的社区模型超14万个,超越Meta的Llama系列,成为全球第一大开源模型家族。阿里的选择清晰而坚定:用彻底的开源,推倒禁锢生产力的围墙,将AI的定价权从少数巨头手中,交还给广阔的市场。

  在AI领域,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一家公司发布革新的产品和技术,引发关注。这充分说明,单点突破不难,真正难的是持续、稳定、成体系的输出。过去十六年,阿里巴巴是中国唯一具备软硬一体垂直整合能力的全栈AI公司。阿里之所以能成为“开源劳模”,其底气便是来源于此。

  ●底层基建:阿里云拥有自研的飞天操作系统以及强大的数据中心和服务器集群。这种软硬一体的协同优化,能最大限度提升算力效率、降低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成本,为高强度的模型迭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模型研发:通义实验室汇聚了国内顶尖的AI人才,能够保持稳定敏捷的研发节奏,产出覆盖“全尺寸”、“全模态”、“多场景”的模型矩阵,快速响应开发者和市场的需求。

  ●应用场景:阿里拥有庞大的商业生态,为AI提供了最丰富的“试验田”。无论是C端的淘宝、夸克、高德,还是B端的钉钉,这些亿级用户应用不仅深入普通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场景,更为各行各业提供AI生产力工具。

  如果说“全栈能力”解释了阿里为何能做到,那么“开源模型+云”的双轨战略则回答了它为何愿意做。这背后,是一条从技术普惠到商业价值的清晰路径。

  在去年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发表了主题演讲,他提出,“生成式AI最大的想象力,绝不是在手机上做一两个新的超级App,而是接管数字世界、改变物理世界。” 这句话清晰的表明,AI的终极战场,不在于少数几个超级应用,而在于能否赋能千行百业,渗透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

  这种高度碎片化、长尾化的应用生态,任何一家巨头都无法独立完成,必须依赖一个繁荣的开发者生态。而开源,正是引爆这个生态的最佳方式。

  阿里的算盘打得很清楚:通过免费、顶尖的开源模型,吸引全球数以百万计的开发者和企业进入其生态。当这些用户需要对模型进行训练、微调和规模化部署时,性能最优、成本最低的选择,自然是与模型无缝衔接的阿里云。

  这套商业逻辑已经得到了验证。过去七个季度,阿里云AI相关收入持续保持三位数增长。而AI业务的增加,又反过来扩大了云计算产品的需求,实现了正向循环。上一季度,云计算业务增速已回升至18%。高盛等投行也预期,阿里云将凭借AI驱动进一步巩固其市场领导者地位。

  为了支撑这一战略,阿里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码投入。今年2月份,吴泳铭宣布: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去十年总和。这也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在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纪录。

  阿里的“一周三连发”,看似是三次独立的技术发布,实则是其“全栈AI”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其“云+AI”战略的一次必然出击。它向市场证明,开源不仅可以做到性能顶尖,更可以成为一条通往商业成功的康庄大道。

  当全球AI竞争进入深水区,流量玩法的红利逐渐消退,真正的较量回归到了硬核的技术实力和长期的战略耐心。而阿里,就是这个赛场上中国代表队的扛旗选手。在这场关乎下一代生产力革命的竞争中,阿里用持续的开源行动,不仅为自己构筑了坚实的护城河,也为全球AI的普惠化进程,点燃了至关重要的星星之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