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中心

观澜亭|“亮证逼迫让路”事件何以引发舆情海啸

观澜亭|“亮证逼迫让路”事件何以引发舆情海啸

  • 发布:
  • 人气: 10
  • 评论: 0

应用介绍

  近日,广西防城港“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事件引发全网高度关注。本是一起由会车引发的纠纷,在“亮证逼迫让路”“民警上门要求删帖”“视情况公布”等多个极易激起公众愤怒的热搜标签的刺激下,迅速成为全网热议的焦点。

  舆情之所以迅速发酵,一方面,是因为事件本身挑衅社会法治和道德双重底线,破坏公序良俗,其产生的传导效应,让网民和公众普遍感到强烈的不安从而产生代入感。另一方面,则与当地相关部门在事件处置过程中表现出的轻视、怠慢、拖延有很大关系,最终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事件本身留下诸多疑问,比如,奔驰女司机是否是公职人员?所亮证件是否真实?仅凭车牌就能秒查隐私,公安系统内部是否存在监管漏洞?警方以侵害隐私为由威胁事主删视频,是否存在法律依据?事主投诉渠道全失效,女司机却能调动民警上门,是否存在权力滥用和特权庇护?

  网络情绪的发酵,是以分秒来计算的,当地在此前面对事主投诉的不作为,以及事件曝光后的处置不及时,无疑让地方整体形象连带受损,基层工作人员“视情况公布”的不当回应,更是给网络舆情海啸推波助澜。舆论质疑当地社会治理的失效,法律威信的流失,彼此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逻辑链条”。

  针对突发舆情事件,当地相关部门理应迅速介入调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努力以在场的权威信息消除舆论的信息不对称,让质疑止于透明。政府发声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政府处理事件的态度和信心,从而避免舆情处置陷入被动和混乱。显然,相较于舆论对于此次事件的巨大关注,现有的官方动态信息难以满足。

  面对网络上汹涌的舆论,相关部门只有突破“自查”局限,多部门联合介入,不护短、不回避,快速做出高质量的回应,才能用真切透明的调查重建信任,换来公众的“平安指数”“幸福指数”。

相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