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中心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和行动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和行动

  • 发布:
  • 人气: 12
  • 评论: 0
标签:

应用介绍

  在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早已与各类移动应用深度绑定。但当你在享受便捷服务时,是否意识到自己的个人信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近日,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中心通报了65款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移动应用,这一事件再次敲响了隐私保护的警钟。

  9款APP在首次运行时未通过弹窗提示用户阅读隐私政策,43款APP未完整披露收集信息的目的和范围。例如《雷石KTV》(版本1.58)在长安应用商店上架时,既未明示收集规则,又将用户位置信息共享给第三方SDK,却未告知接收方详情。

  16款APP在未获得用户单独同意的情况下,向其他平台提供个人信息。某打车软件(版本4.2.6)不仅收集行程轨迹,还将用户通讯录同步至合作方,导致部分用户频繁接到“精准营销”电线. 注销机制暗藏陷阱

  9款APP为用户注销账号设置障碍,如《淘小说》(版本10.6.7)要求用户提供身份证照片、手写签名等额外信息,否则无法完成注销。

  这些行为已严重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关于“最小必要”和“明示同意”的原则。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通报还首次将SDK纳入监管范围,如《倍业聚合SDK》(版本5.1.2)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自动采集用户设备标识符,成为隐私泄露的“隐形管道”。

  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远超想象。在医疗领域,一条产妇信息可被以50元价格出售,继而被月子中心、保险机构等轮番骚扰。更有甚者,不法分子通过非法获取的医疗记录,对抑郁症患者实施“精准诈骗”,导致受害者雪上加霜。

  类似案例屡见不鲜:某电商平台用户因订单信息泄露,被冒牌客服诱导点击钓鱼链接,最终损失5000元;一位母亲因参与朋友圈虚假抽奖,个人信息被打包出售,导致家门被贴满针对中老年女性的推销广告。这些事件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我们的隐私正在被明码标价,成为黑色产业链的“商品”。

  - 制度升级:2025年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管理办法》要求企业定期开展隐私合规审计,《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则明确禁止在公共场所非法采集生物识别信息。

  - 执法强化:2025年专项行动已通报多批违规APP,要求限期整改,对拒不配合的企业依法吊销运营资质。例如途虎养车等15款APP因未规范管理SDK,被中央网信办责令下架整改。

  - 技术赋能:法律要求企业采用加密、去标识化等技术手段保护数据。某银行APP通过动态加密技术,将用户交易信息分解为128位随机代码,即使数据泄露也无法还原真实内容。

  但法律的落地仍需破解两大难题:一是企业违法成本过低,部分APP通过“下架-换马甲-重新上架”规避处罚;二是用户维权渠道不畅,仅有37%的受访者知道可通过“12377”平台举报隐私侵权。

  - 最小化授权:在应用商店下载APP时,仅授予与核心功能相关的权限。例如地图软件只需位置权限,无需访问通讯录。

  - 动态调整:定期在手机设置中检查应用权限,关闭长期未使用的功能。以微信为例,可通过“设置-个人信息与权限-授权管理”解绑已过期的第三方授权。

  - 加密防护:对相册、文档等敏感文件启用手机自带的加密功能。苹果用户可通过“文件”应用对特定文件夹设置密码,安卓用户可使用“隐私空间”功能隔离重要数据。

  - 社交平台慎分享:发布旅行照片时关闭位置标签,避免泄露家庭住址;关闭抖音“在线状态”和“推荐给可能认识的人”功能,减少信息暴露。

  - 公共网络避敏感操作:避免在咖啡店、机场等公共场所的Wi-Fi网络上进行网银转账或登录邮箱,如需使用可开启手机热点。

  - 多渠道投诉:除向APP运营方反馈外,可通过“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小程序或拨打12377热线进行投诉。

  - 合规意识从被动到主动:某阅读类APP通过引入隐私影响评估机制,在开发阶段即对用户信息处理流程进行全面审查,将合规成本降低40%。

  - 商业模式从数据变现到价值创造:部分金融机构尝试“数据沙箱”技术,在确保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用户消费数据为其提供个性化理财建议,实现双赢。

  - 技术投入从短期应付到长期布局:头部企业已开始探索联邦学习、同态加密等前沿技术,使数据“可用不可见”。例如某医疗平台通过联邦学习技术,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情况下,联合多家医院进行疾病预测模型训练。

  隐私保护不是企业发展的障碍,而是构建信任的基石。当我们在数字世界中穿梭时,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授权都在书写自己的“数字画像”。唯有让法律的刚性约束、企业的责任担当与公众的自我保护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数据有界,自由无疆”。

  (注:文中涉及的APP名称、版本及法律条款以官方通报和现行法规为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需要我们共同行动。)

  近日,广西防城港“奔驰女司机亮证”事件持续引发热议,目前多个线日下午,平头哥接受大河报《看见》记者采访时称,防城港市相关负责人联系到他,称涉事奔驰女司机并非公安人员,只是一个普通的经营者,证件是假的,没有使用警务通之类的工具查他个人信息。

  今天,官方通报司机亮证逼迫让路事件调查情况:经调查组询问核实,奔驰车女司机侯某某,28岁,户籍地址为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镇某村,系钦州市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民营企业)员工,非公职人员,父母均为防城区江山镇某村村民。

  人这一辈子总有那么一个人,你掏心掏肺的爱过,却不能在一起,我不怪命运的折磨,只怪我们相遇的太晚,既然今生无缘做你的枕边人 ,就只能在心里陪你到老 , 其实我们都很好 , 只是时间不够凑巧而已…#情感 #朱珠 #精英律师

  今天跟茜茜一起把家里收拾了一下,然后买了一个茶桌放着,平时她也可以喝喝茶,然后把家里布置好,把茜茜安顿好之后我就带她去我公司看看,毕竟来了这么多天了也还不知道我是做什么的!#娃娃亲 #文文报恩记 #娃娃亲后续 #文文和茜茜

  警方回应“亮证女”是公安局领导:不属实;遭逼迫让路当事人称暂无单位和工作人员联系自己:没什么压力,诉求不变

  8月1日,广西防城港市公安局边境管理支队发布情况通报:8月1日上午,有网民及媒体发布视频称“会车遇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派出所民警上门要求删帖道歉”。

  根据调查核实情况,依据有关规定,对36人进行问责处理,其中县处级干部6人,乡科级干部14人,其他人员16人。

  警方上门监控视频曝光,“亮证逼迫让路”事件“让路男”还原事件经过,再发声:希望纪委介入调查

  8月2日,据海报新闻,广西“亮证逼迫让路”事件当事人“让路男”再发声:“希望纪委介入调查,因为普通人哪有这么大的权力,可以调动派出所,调动村委来帮她搞定这个事情。第二个是她公开道歉。”

  越南那边,之前在油气开发上跟我们闹得挺凶,这阵子却悄悄坐回谈判桌;更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国家像是约好了似的,话里话外都透着同一个意思——这地方的事儿,还是我们自己商量着来比较好。

  🔥关注我,每天更新热门短/锯。好看的短/锯,希望大家随时与我评论区互动。拯救剧荒,推荐的每一部剧都是经过认真筛选。 ☀感谢平台以及官方大大的

相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