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术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应用介绍
7月27日,腾讯开源首个可沉浸漫游、可交互、可仿线D世界生成模型——混元3D世界模型1.0,支持“文生/图生3D世界”,几分钟即可输出360°可漫游场景。
小编:图书馆可利用混元3D世界模型,从老照片或文字描述一键生成沉浸式历史场景,快速构建VR特展与数字孪生阅读空间,降低3D内容制作成本。
7月26日,阿里巴巴发布“夸克AI眼镜”,仅重39g,支持语音问答、实时翻译、会议纪要、4K防抖拍摄,还将深度融合阿里及支付宝生态。
小编:图书馆中,读者佩戴该眼镜即可在书架间用语音+视觉实时查询索书号、翻译外文封面、记录读书笔记,馆方亦可实时推送HUD导览路线B-MoE原生多模态推理基座模型Step 3,强势登顶全球开源模型榜首。7月31日起,该模型权重代码全球开源。公司还联合芯片厂商成立“模芯生态创新联盟”。
小编:图书馆可本地部署该模型,利用其视觉-文本融合能力自动标引古籍、照片及音视频馆藏,生成跨模态检索与智能问答服务,显著降低元数据建设与咨询成本。
7月23日,谷歌DeepMind在《Nature》发布开源多模态模型Aeneas,可任意长度修复古罗马拉丁铭文,并为每条铭文提供“历史指纹”检索。该模型可迁移至古希腊等古文字。
小编:图书馆可将Aeneas嵌入数字化平台,批量修复残损古籍、金石拓片,自动补字与断代,并面向读者开放即时检索与可视化年代地图。
7月18日,月之暗面开源万亿参数MoE大模型Kimi K2,上线分登顶LMArena全球开源榜,总榜第五,获《Nature》“又一个DeepSeek时刻”评价。
小编:图书馆可本地零成本部署该模型,批量生成元数据、自动修复脚本、推出智能问答机器人,打造7×24小时“AI馆员”。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于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世博中心和世博展览馆举办,主题为“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本次大会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吸引了800余家企业参展,集中展示了3000余项前沿展品及100余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新品。大会汇聚了全球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位顶尖专家、12位图灵奖及诺贝尔奖得主,线万人次。本次大会两大亮点包括:
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互联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加速布局,互联网基础资源持续丰富,为互联网普及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截至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的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加速落地,新兴市场蓬勃发展,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上,“AI教父”辛顿(Hinton)发表了题为《数字智能是否会取代生物智能》的主题演讲,深入剖析了数字智能与生物智能的本质差异。他指出,凭借“永生性”与高效共享能力,人工智能正以迅猛之势超越人类大脑。同时,他郑重警示:若缺乏全球协同的安全机制,超级智能或将对人类构成反噬风险。为此,辛顿提议通过组建AI安全研究所联盟、实施技术栈分离等路径,推动人工智能向“向善”方向发展。
假如每本书都能与读者实现纸页上的动态交互,跨书联动构建知识网络。实体书可以与读者进行知识探讨,历史书可以模拟古人视角辩论,科幻小说可以延伸未完的平行宇宙,甚至不同的书之间可以就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
如果能把图书馆书架上书籍的知识密度转化为物理质量,能够实现内容质量引力场,内容密度越高,书籍物理重量越大,那么《相对论》的知识重量能压弯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