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决战合肥 清华等上百所高校参赛
应用介绍
8月24日,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人形机器人专项赛全国决赛在合肥市瑶海区燃起烽火。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众多高校的精英团队,带着数百台形态各异的顶尖人形机器人竞逐赛场,展开了“机器+智能”的巅峰对决。
人形机器人创新挑战赛、Roban机器人挑战赛、Aelos机器人挑战赛(开源鸿蒙版本)、Aelos跨平台具身智能创意挑战赛、Aelos机器人挑战赛(树莓派版本)……五大创新赛项展现了具身智能、开源鸿蒙等人形机器人热点技术,也吸引了Kuavo机器人、Roban机器人、Aelos机器人等三类双足机器人参赛。其中,Kuavo机器人身高达到166厘米,接近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
其中,人形机器人创新挑战赛以新能源汽车制造为场景,设置“智越征途”“王者之路”和“智能搬运”三项任务,考核机器人在复杂工业环境下的地形行走、动态避障与精细操作能力,全面验证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在工业智造等领域可行性。记者现场看到,参赛机器人需要通过不平地面、减速带、碎石子等复杂地形,展示替代人工提升仓储物流、生产制造等行业工作效率的能力。
Roban机器人挑战赛以中型机器人为平台,通过定点检查、弯道巡检与智能搬运等任务,考察机器人的自主导航避障、运动控制以及物品识别和精确放置的综合应用能力,以支撑未来工业仓储机器人的集成化发展。
Aelos机器人挑战赛(开源鸿蒙版本)依托鸿蒙系统,要求机器人在家庭场景中完成NFC识别、鱼缸控温、人脸识别与配送等任务,推动鸿蒙生态在机器人多设备协同中的实践应用。
Aelos跨平台具身智能创意挑战赛则以“智家未来”为主题,结合TongVerse虚拟仿真与Aelos实体机器人,推进虚实融合的系统构建与任务执行,展现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应用及创意设计方面的综合能力,拓展具身智能在家居领域的创新探索。
Aelos机器人挑战赛(树莓派版本)是两队进行对抗性资源抢夺的竞技赛事,考核机器人在运动控制、图像识别与路径规划等技术能力,强化嵌入式AI系统开发能力。
“赛事一方面聚焦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实战应用,一方面集聚专家智库、企业资源和青年人才,构建‘人才—技术—资本’良性循环。”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主席、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宁说。
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创办于1999年,已吸引全国超1000所高校、46万余人次参与。大赛首次提出了国产化小型仿人机器人比赛项目、最早新增大尺寸人形机器人创新挑战赛、率先新增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赛事,成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机器人学科竞赛之一。
本届赛事由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组委会主办,国先中心(合肥)指导,合肥国先控股有限公司、合肥瑶海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肥乐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承办。赛事吸引了全国近400所高校的6000余名学生参与,经过校赛、省赛、半决赛三轮角逐,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苏州大学等100多所高校的200余支晋级总决赛。
作为全国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赛事,本次专项赛以“技术赋能产业,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赛题围绕工业、家庭服务等真实场景需求,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多场景中的技术验证与应用突破。同时,大赛采用“一赛+一主论坛+一分论坛”的立体架构,广泛汇聚院士、学术领袖与产业精英,共同探讨机器人智能技术的前沿进展、产业融合与人才培养路径。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主任郝志强表示,人形机器人竞赛为青年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机械、控制、算法等多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平台,为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和商业化应用提供直接支撑。同时,本届大赛在合肥举办,也将吸引更多项目与人才集聚,为区域与全国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本次赛事落地合肥,得益于合肥近年来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所积累的雄厚高端制造与研发能力,形成了从零部件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奠定了基础。当前,合肥市将智能机器人列为继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战略性产业,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与生态培育,加速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
今年3月,合肥市成立智能机器人专家指导委员会,汇聚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宏等国内智能机器人领域权威专家、头部企业高管与行业领军人才。同时,合肥推动“车机人协同计划”,建设机器人数据采集与训练场,打磨8大领域应用场景。另外,依托城市算力池优势,构建强大的算力支撑体系,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目前,合肥已汇聚170余家产业链企业,形成了以科大讯飞(“大脑”)、中科深谷(“小脑”)、零次方、聆动通用(整机)、哈工图南(核心部件)为代表的“大脑-小脑-核心部组件-本体”完整链条。
在8月15日举行的合肥市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交流会上,国先中心(合肥)也提出“12345”的产业发展思路。“1”即“保持第一梯队”的目标,“2”即“以技术引领发展,以实用引领场景”两个引领,“3”即紧扣“平台、应用、生态”三个重要抓手,“4”即打通“大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院校、本体技术”四个合作维度,“5”即聚焦“锻长补短、平台支撑、真实应用、打穿行业、生态赋能”五大主要发展方向。
下一步,国先中心(合肥)将为优胜团队提供更多项目展示、产业资源对接、专业孵化辅导的支持,加快创新成果从赛场迈向市场,推动智能机器人走向更多应用领域。
2022年11月成立的国先中心(合肥),是合肥发展未来产业、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平,目前已经在骆岗公园打造全空间无人体系超级示范场景,并积极投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此次大赛,国先中心(合肥)提供了系统性指导,并联合大赛组委会为部分团队提供合肥智能机器人场景训练平台作为专业比赛训练场地。对于本次赛事,对于人形机器人发展,国先中心(合肥)有何观点?新安晚报、大皖新闻记者采访了国先中心(合肥)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孙丹丹。
孙丹丹:人形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皇冠上的明珠”,是具身智能的终极载体,代表未来智能制造、特种作业、家庭服务等领域的革命性方向。
孙丹丹:高水平赛事是思想碰撞、技术交流的熔炉,能极大点燃本地创新热情,促进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为产业持续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合肥举办此项国家级赛事的首届专项赛决赛,就是要率先卡位,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奠定先发优势。
合肥将通过赛事平台,吸引全球顶尖团队,集中展示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小脑”)、环境感知与决策(“大脑”)、核心零部件等关键环节的最新突破,加速合肥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
孙丹丹:大赛主要包括“赛事+主论坛+分论坛”。“赛事”即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人形机器人专项赛;“主论坛”即开幕式暨主论坛,汇聚院士专家与行业领袖,共同探讨前沿趋势与技术突破;“分论坛”有三个,分别为机器人新质生产力产学研对接会、“新质驱动•产教共融”人才培养创新研讨会和机器人新质生产力路演,三个分论坛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来讨论和助力“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机制及路径,把学校教育和产业发展深度绑定。
孙丹丹:我们会秉持“长期主义、抱团取暖”理念,携手多方共同推动产业发展。我们会把合肥丰富的制造业场景资源转化为具体命题,定期向高校发布,引导科研攻关更贴近产业实际。同时,推动高校与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联盟企业建立定向合作,打造算法工程师等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储备核心技术人才。
未来,大家会看到更多的场景需求从合肥发布、更多的产业人才在合肥聚集、更多的科研成果在合肥转化,最终构建“场景吸引人才、人才攻克技术、技术赋能产业、产业反哺场景”的闭环生态,推进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
合肥将通过赛事平台,吸引全球顶尖团队,集中展示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小脑”)、环境感知与决策(“大脑”)、核心零部件等关键环节的最新突破,加速合肥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
高1.66米,体重40公斤,全身有33个关节自由度,能够完成点按开关、旋钮等精细动作……8月5日,具身智能机器人“凌枢”在合肥首次亮相。
5月7日,蚌埠广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亮相。该机器人采用仿生设计,动作逼真,拥有强大人工智能 “大脑”,能智能交互。广鼎科技深耕机器人领域,此机器人是其创新成果,在家庭、工业、医疗等多领域...
5月21日上午,人形机器人“夸父”在合肥瑶海区青年创意田园开跑。现场“夸父”在直道、上坡、S弯等不同路况上展示慢跑、疾跑、转弯等指令执行能力,引来众多粉丝围观,彰显了当下具身智能产业的蓬勃活力与无限可能。
随着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逐渐壮大,瑶海区也计划携手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科大人形机器人研究院、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新研机构,加快建设“一平台三中心”,为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提供精密加工、科研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