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技术助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浅析
应用介绍
高技能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将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技术应用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等能力,在优化生产工艺、改进技术流程、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是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供需矛盾依然存在。随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激增,人才短缺会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高技能人才遇到技能更迭瓶颈,转型升级压力较大。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传统技能体系正面临系统性重构。数字孪生、人工智能质检等新技术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很多制造业岗位技能要求发生根本性改变。此外,在智能产线运维、工业大数据分析等新兴岗位中,具备“数字技术+专业技能”复合能力的工程师缺口较大,成为产业升级瓶颈。
三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一方面,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数字技术储备不足、行业实践经验缺乏,难以跟上技术发展步伐。另一方面,政校企行联动不足、协同机制缺失,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分散、信息不对称,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未能融入教学,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导致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产业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数字技术以其高效性、智能化和互联性特征对各行各业产生着影响。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数字技术也释放了巨大潜力,一是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搭建学习平台、提供高质量课程资源和灵活多元的学习方式,如山东大学利用知识图谱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自动推送课程视频、习题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强化薄弱环节,构建“数智化生态教学场”。二是为高技能人才培养营造现代化学习环境。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数字技术搭建的“智能制造虚拟实训中心”,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模拟产品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完整流程,使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操作智能设备、调试生产线,并进行故障排查和设计优化。
充分释放数字技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等方面的动能,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第一,革新高技能人才培育范式,提升人才供给质量。一是构建“智能+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应根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将知识体系与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元素融合。结合生产线岗位能力需求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制定标准化培养方案。以此整合专业知识与数字技术,培养具备“智能+技能”复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满足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管理和学习的便捷化。国家层面可紧跟数字化发展战略和科技进步趋势,以系统思维共建“国家智慧职教平台”,把服务职业教育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建立标准化的教育信息和数据管理系统,架构线上一站式智慧服务中心;地方层面应积极开展实践探索,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对培训项目申请、审批、实施、评估、反馈等全流程在线管理,智能化呈现组织与个人培训学习成果,提高培训管理效率。三是打通培养链条,协同研发和推广数字教材。建立学校、教研机构、科技企业与出版社四方协同的数字教材编写队伍,合作参与数字教材的研发和推广,推动数字教材普及应用。出版社积极与高校合作,对接教学需求,打通技术创新、教材编写、应用产业链。
第二,强化数字素养根基,构建卓越师资队伍。一是为教师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建立涵盖教学素材、电子教案、学科案例、辅助程序、使用指南等数字化学习平台和资源库,提升教师学习便捷性。二是建构新型数字教育应用场景,利用虚拟仿真实训技术,打通学校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三是依托“基于‘三力’发展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全面强化学校的数字引领能力、教师的数字教学能力和数字研究的创新能力。
第三,多主体参与,重塑智慧教育生态。一是政府统筹协同,筑牢数字技能培育根基。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整合多方资源,为数字技能培育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人社等部门的指导作用,整合农业农村、民政、应急等部门和社会资源,围绕重点行业开展专项培训,不断提高技能培训与产业的匹配度。制定“技能共富”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等,重点推进数字高技能人才培育和“一试双证”试点工作。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建设数字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应本着“产教融合、互惠共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匹配,促进企业优势资源延伸到专业,助力专业发展。构建以职业院校为核心、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数字学习共同体,通过利用大数据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三是构建数字化高技能人才评价与激励体系。建立数字化人才动态监测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采集和分析高技能人才的就业质量、薪酬水平和职业发展数据。创新数字化激励机制,开发多元化激励工具,如技能积分系统和数字荣誉证书,通过数据分析量化评估高技能人才的贡献,并与薪酬、福利和晋升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