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联资本李家庆:筛选投资标的重点关注“早、新、硬、大、难、长”
应用介绍
君联资本成立于2001年4月,是中国领先的、专注于早期创业投资以及成长期私募股权投资的专业投资机构。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君联遵循国际通行标准,经历了多支基金的完整管理周期,创造了优秀且可持续的基金业绩。迄今为止,已累计投资了600多家企业,其中有114家企业在全球不同的资本市场IPO退出,近100家企业通过并购退出。所投企业中,既包括科大讯飞、宁德时代、药明康德、康龙化成这样的顶尖企业,也有大量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构建了丰富的产业资源。
君联一直秉持初心:通过资本和管理的帮助,促进企业创新与成长,推动产业进步和社会发展。在创造优秀业绩的同时,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努力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以前我们提开源的时候,更多是从一个极客理想主义的角度去讨论它,但实际上到今天,开源本身就已经变成了整个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设施。
中国的的确确也迎来了一个开源的黄金窗口期,全球更大的开源生态的社区HuggingFace上,全球前十大的开源模型,九个是中国公司,一个是华人,这意味着中国的公司和中国的创业者,在人工智能、开源这两个不同的维度上面,都占到了全世界非常领先的位置上。
中国的创业者和中国的企业,越来越向一个贡献者和引领者在发生转变,开源本身不等于简单的把闭源的东西变成开源,需要构建自己独特的生态和创新应用场景。
通过技术的开源,知识产权的授权,海外的合资落地,使得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产品走出去,我们相信以开源的基础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以及以RISC-V为代表的开源半导体、集成电路两方面,我们都希望能够有优秀的中国企业脱颖而出,我们也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里面持续创新产业落地和进行投资。
所谓“事为先”,首先我们判断这件事情本身,是不是“早、新、硬、大、难、长”,所谓“早、新、硬、大、难、长”,就是因为我们所管理的资金的规模和它的周期决定了,我们必须要选择一些相对壁垒比较高,底层的硬核技术在前沿和原创角度上要有足够的壁垒的一些项目来进行投资,而且它的投资周期要长。
通常来说,这类项目本身的资金的密度和规模要求比较大,与此同时,如果它能够做成的话,投资成功的话,它能够带动一个产业和一个行业的发展。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早、新、硬、大、难、长”,先判断这件事情,因为这件事情决定了我们只能使用长期耐心资本来做,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就是“人为重”的问题,不同的事情还是需要不同的人来做。这个人除了我们所说的创业企业家要有长期的韧性、耐心,而且他敢于做大事,敢于去整合资源,来面向一个长期的目标,不断地去演进。与此同时,我们作为投资人的这个人,也需要跟这件事情相匹配。
当我们来选择这些项目来进行投资的时候,首先还是看重它的技术,这个技术首先还是要代表着前沿、原创以及国际领先。
第二,还是非常看重这些科学家能不能够从一个科研领域的带头人,成功的转化或者说整合资源,来构建一个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企业运作的这样一个经营实体的能力,也就是说他识人用人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还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这个团队本身要志存高远,能够瞄准先进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的发展方向,矢志不渝的长期坚持的能够有一个坐“冷板凳”的意愿和能力,这样的一些企业或者说是科创企业家或者科学家,是我们耐心资本所关注的投资合作的对象。
中国到了今天这个阶段,面临一个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全球本土化落地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隔着墙往外卖,做生意做贸易的问题,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挺重要的。
第二,做全球拓展国际化全球本地化的过程当中,还是要技术创新,否则某种程度上内部遇到的问题,我们转移到外部去,遇到问题的速度还是会很快。所以还是要强调的是,在出海也好,国际化全球本地化的过程当中,重视真正的创新,在包括很多民营的中小型的科技公司,之一科技引领创新引领,第二国际拓展,第三解决就业,这三条不矛盾,它还得把它揉起来。
国际拓展一定是以科技创新和创新引领为前提,我们老说美国的公司,欧洲的公司,他们怎么不说出海,他们没有出海的概念,生而全球化,而且全球还本地化落地,非常重视合作,重视创新做增量,而不是卷存量,在这种情况里,我们面对未来的时候,还是要在这方面重视才行。
硅谷对于创业者本身的素养的要求比中国是低的,恰恰创业者本身他不需要具备这么高的要求,他就把他自己认为做好的那部分做好就完了,而且在这种情况你想卖掉,我再来找相互比较熟的人。他会有暂时性的CEO、 CFO都可以的,或者说一个CEO干很多事情都是可以的,他创业的环境生态比较成熟,使得他(创作土壤)与对单一个体的要求其实是降低了。对于他个体的某一方面的长板的要求非常长,但是他不需要是全才。
恰恰中国需要全面一些,今天中国的创业者真不是一般人,大公司国有企业没有形成并购的消费基因,因为中国的上一代的创业者做的那件事本身的并购价值并不高,别人也能做,没有什么底层创新。大公司在想,我如果买你,你也是“拿来主义”,完了之后攒的盘子,凭什么我要来买你呢。
所以,创业之一天你就应该做不一样的事情,或者说做足够创新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形成并购价值。
无论是在量子科技也好,生命科学也好,人工智能、商业航天,所有的这些领域里面,我们认为都是未来10年到20年中国发展的一些支柱型的长期的坡长雪厚的一些赛道,所以我们还是会持续投下去。
硅谷的逻辑是一个以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私有化资本为主的,而中国的基本的经济体制,资金来源不一样。所以,中国更适合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或者说进行制来做事情。
今天我们看到在 AI这个领域里边的大部分的资金,甚至是未来来说,我相信会以国家背景或者说再加上一部分的头部企业为主,但是国家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硅谷那边可能是Google、Amzone、Microsoft作为最主要的应用场景,客户和资金来源在推动这一件事情。在中国来说很自然,国央企地方 *** 必须承担这样的一个责任来推动这件事情,因为如果中国没有地方 *** 或者国央企,甚至是一些大型的头部的一些企业来加大力度在这方面进行投入,那这场战争你基本上是输的。
所以,这个我觉得无所谓优劣,更多的还是不同的经济体制和不同的发展模式决定的。但阶段性的来说,的确就我们得承认美国是跑在前面的。
今天在中国这边还在讨论是有没有的时候,在美国那边没有这么大的质疑,大家对于这件事情的大的方向和必须得投(比较认可)。
中国这边,恰恰我们遇到的是不断的有噪音出来,因为大家更多的着眼点是在看,怎么还没挣钱,这件事行不行?对于这种投入,环境信心不足。你有没有那么多的企业愿意来付钱,国家包括央企愿不愿意来跟这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企业来合作,是不是能够坚定的来进行投入,在国内来说的话,考虑的因素的的确确要比较复杂,资金来源本身是不确定的。
李家庆:因为 *** 有预算,央国企本身来说的话,它也有自己的想法,跟一些纯市场性的类似于像美国微软这些是不太一样。
Q:如果我们对比纯市场化的美国的那些,我们的央企可能是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除了在投资回报或者科技布局、生态布局上之外,它还会有什么情况?
李家庆:因为央国企认为自己能做,或者说央国企认为更应该占有更多的资源,或者说央国企认为这件事情应该更低成本的来获得。
之一,在国内我们必须要跟 *** 、央国企一起来合作,甚至是获得更大力度的支持,一方面要保持住对于技术的跟踪甚至是盈利,跟得住OpenAI本身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第二,要强调自主可控,不光是中国,去韩国去日本是一样的,各个国家现在都要要求自主可控,所以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就能够投入的。
中国的企业你会发现,不光是央国企业,包括民营企业,真正的对外的投入是不多的,甚至并购也是不多的。所以,在今天的这种情况下要创新是不容易的,恰恰又碰上的是这样的创新,这是一个大投入、长周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