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别“神话”爱情电影藏于“柴米油盐”
应用介绍
当Z世代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学习“如何识别NPD”“什么是安全型依恋”,用心理学解构心动、用社会学分析亲密关系,传统爱情电影中的“命中注定”“至死不渝”正在逐渐被观众抛弃。在9月10日庐山举办的第六届庐山国际电影周“跟着电影去恋爱”的主题论坛上,十位导演、编剧、制片人、学者直面这个尖锐问题——当观众已经不再相信“爱情神话”,新时代爱情电影该如何继续讲述爱情?
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出席论坛并致辞,他对爱情电影创作者提出了几点要求:首先,创作者自己要真诚地相信爱情;其次,应敢于触碰那些看似“平淡”却更具普遍性的现代情感焦虑;最终,以深刻的洞察和真挚的情感,在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中揭示爱情电影的力量。
论坛现场,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孙向辉发布了《爱情片“心动指数”报告——从2015-2025“观众满意度调查”看国产爱情电影创作发展》,该报告基于近十年来的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系统梳理了国产爱情电影的演变脉络。
论坛主持人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思玮以《庐山恋》为起点,回顾了其带给观众跨时代的情感共鸣,“自此,庐山多了一重浪漫印记,中国电影也增添了一段关于爱的银幕记忆。”
“《庐山恋》是时代的产物,它的成功并非偶然。”霍建起导演谈到这部45年前的经典爱情电影时表示,“那时观众的真实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急需一个宣泄的出口。”1980年,女主角在银幕上那记蜻蜓点水般的吻,之所以能成为“新中国之一吻”,正是因为它击中了集体情感解放的脉搏。
然而四十多年后,电影《左耳》《沙漏》的编剧饶雪漫却从当今年轻人口中听到截然不同的声音——“爱对了是运气,爱错了就拜拜。”她分享的观察令人印象深刻,“我问年轻朋友为什么不谈恋爱,他们说怕麻烦,一个人也挺好。当然也有谈的,就往‘死’里谈,似乎年轻人的爱情观变得更加极致。”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青年电影评论家左衡认为,年轻人爱情观的变化是认知升级,“Z世代成长于社交媒体时代,见证了太多完美人设的崩塌,对虚假故事有天然免疫力。他们不是不相信爱情,而是需要更线
当传统的爱情叙事难以打动Z世代,一批爱情电影创作者已经开始尝试多种类型融合的实验——他们让爱情与犯罪相遇、与奇幻共舞,甚至让动画承载深刻的情感思考。
《还是觉得你更好》系列导演陈咏燊巧妙地将爱情故事嵌入家庭叙事框架。“我把三兄弟和他们的感情生活放在一个屋檐下,让叉烧饭的香气、粤语吵嘴的热闹成为比爱情更温暖的底色。”这部电影让观众发现,最动人的或许不是“我爱你”,而是“我们一起吃饭”——这种将爱情融入生活流的叙事,反而让影片在中国香港取得了亮眼的票房成绩,甚至有观众为更好地理解人物心理学习开始粤语。
邱玉洁导演为电影《7天》设定了一个奇幻前提——每个人都能在对方头上看到恋爱倒计时。“当男主角看到‘7天’而女主角看到‘一生’,这个设定撕开了现代爱情中最隐秘的焦虑。我想探讨的不是爱情期限,而是规则与宿命中的情感韧性。”尽管影片遭遇两极评价,却让异地恋观众对电影中呈现的时空隔阂产生了真实的情感共鸣。
论坛上,嘉宾们一针见血地指出,可复制的套路已然失效,唯有“真实”才能触动今天观众的内心。电影《前任》系列制片人周子健从市场角度观察到,“观众要的不再是‘如何找到真爱’,而是‘如何成为真正的自己’。”就像《分手清单》中,主角不再执着于挽回旧爱,而是通过整理过往,最终完成自我重建——这种从“外求”到“内寻”的转变,恰恰呼应了当下年轻人的成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