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链条育才 产学研融创——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结硕果
应用介绍
在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一场围绕“护理+”的育人变革正深入推进。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从实验室到临床一线,学院通过构建“政策激励—导师领航—资源整合—赛事孵化”全链条支持体系,贯通人才培养各环节,一批兼具科研能力、行业竞争力与国际视野的
该模式以新教育生态下护理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主线,聚焦学生复合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三个重点培养维度。通过学科交叉布局,学院拓展“护理+”复合方向人才输出口,重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及微专业,全面培养学生的复合素养;通过护教-科教-产教融汇三轨叠加,构建“院校”双轴驱动的护教协同,系统化的科教融汇路径,以及“政策激励-导师领航-基地支持-赛事孵化”的产教融合新轨道,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跨地域跨国家交流, *** 优质的海外课程,有力的扶持政策以及丰富的国际合作项目,全面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行业引领使命感与引领力。
在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院长王克芳的引领下,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理念,推动教育教学与产业需求、科研创新深度融合。近年来,学院本科生在“挑战杯”“iCAN”等竞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20项,孵化多个产学研融创标杆项目。2021级本科生崔嘉慧团队研发的“AI护长者——精准AI行为识别智慧养老监测系统”,直击老年安全监测痛点,历经“技术研发-专利布局-赛事打磨-市场对接”的闭环推进,已实现多项成果转化,成为产学研融合的典范。2020级本科生杨子月主持的《REN——护士幸福加油站》项目,关注护士心理健康问题,创新数字化解决方案,获省级奖项5项。该项目由博士研究生王志伟接续推进,在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产业赛道斩获金奖,体现了“本科生创新-研究生深化-产业落地”的跨学段传承机制。2023级本科生赵嘉珍团队研发的《微澜守望》项目,针对老龄化社会痛点,借助毫米波雷达技术研发智慧养老监测系统,已获省级奖项2项。
面对护士队伍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不足1%的结构性矛盾,在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指导下,创新构建“双元主导、全程协同、多维赋能”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护理专硕培养与临床需求脱节、职业认同偏差、实践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
该模式通过三大创新点实现突破:一是重构人才培养主体,学院与齐鲁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等临床教学基地双元主导招生入学、课程学习、研究课题和职业发展,打破了以往以院校为主、临床被动配合的格局;二是通过课程体系分段互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师资队伍互聘互用等机制,实现培养全流程深度协同;三是依托“双一流”综合性大学优势,将思政教育融入培养全程,重构课程体系,引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多维赋能路径。
该模式通过建立“学院-医院”双主体协同治理框架,成立由学院与临床基地共同参与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山东大学直属三甲医院为核心,联合10余家高水平基地,在培养各环节深度协作,实现“问题发现-科学研究-临床验证”闭环运行,推动科研与实践双向转化。同时,建立“全要素-全过程”协同育人机制,联合修订培养方案,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联合开发核心课程,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保障协同育人高效实施。
经过多年实践,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十年来,学院输送专硕人才707名,85%入职三甲医院,60%已成为专科护士或管理者;100余人次获省部级以上技能或科技奖励;10余人服务西部卫生健康事业,100余人赴英国、武汉等支援抗疫;500余人担任国际护士会、中华护理学会等重要学术组织成员。
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广泛的示范效应。接待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及中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外师生团队300余人次交流学习,成果在四川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高校应用推广。助推育人平台建设,获批山东省教育厅“全健康智慧护理”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智能康复工程实验室;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中华护理学会全国护理教育科普基地2个;牵头成立全国数智医美产教融合共同体、山东省养老产教融合共同体。深入临床、社区等开展科研合作与培训、科研成果转化与健康科普等活动,受益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