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丞 智慧农业气象监测系统:智能决策赋能“精准农业”升级
应用介绍
,通过AI算法和大数据分析,能够实时识别气象风险并生成应对方案,为农户提供“科学种植”依据。系统搭载作物生长模型,可基于温度、光照、降水等参数的动态变化,自动计算作物需水量、需肥量、病虫害风险等级。
当风险超过预设阈值时,立即触发预警并通过短信、APP推送至农户手机。在河南小麦种植区,系统检测到春季倒春寒(日平均温度从15℃突降至5℃)前3天,同时土壤湿度<20%(易引发冻害),立即预警并标记为“低温干旱”风险,农户根据提示提前灌溉(增加土壤热容量)并覆盖地膜,避免了小麦冻害,使亩产从400公斤提升至480公斤。
这一技术还通过多维度资源优化提升了农业效率。系统可与灌溉系统、施肥系统、植保机械联动,生成“气象-作物-资源”三维度管理方案。例如,当土壤湿度<30%且未来3天无降水时,系统建议启动滴灌(节水30%);当叶片氮含量<2.5%且光照充足时,系统建议叶面喷施氮肥(利用率提高20%);当病虫害风险等级>3级时,系统建议使用生物农药(减少化学污染)。
在河北葡萄种植园,系统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发现花期(5月)对温度敏感(适宜温度20-25℃),当温度>28℃时,坐果率下降30%,据此安装遮阳网与喷雾降温设备,使坐果率从70%提升至85%;同时,系统根据土壤养分监测结果,推荐“基肥+追肥”模式(基肥占60%,追肥占40%),使葡萄糖分含量从18%提升至22%。
此外,系统还能联动农业废弃物处理系统,推动循环农业发展。例如,系统监测到秸秆还田区域的土壤湿度、温度适宜微生物分解时,指导农户及时翻耕,加速秸秆腐熟;同时结合气象数据,避免在雨天翻耕导致土壤板结,某农场通过该指导,秸秆腐熟周期从 60 天缩短至 45 天,土壤肥力提升 10%,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
这种多系统联动的智能管控模式,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同时,也为农户带来显著经济效益。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部署智慧农业气象监测系统后,园区水资源利用率提升 45%,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 30%,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下降 25%,农产品优质率从 80% 提升至 95%,年综合经济效益增加 5000 万元。同时,园区因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成功获评 “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获得政策扶持资金 1000 万元,进一步用于智慧农业设施升级,形成 “绿色发展 - 效益提升 - 再投入” 的良性循环。
实际应用中,智慧农业气象监测系统已成为农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技术支撑。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全国已累计推广应用该类系统超 5 万台(套),覆盖农田面积超 1000 万亩,应用区域平均每亩节水 30%-50%、节肥 20%-30%、减少农药使用 15%-25%,推动农业生产向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目标迈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