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水新遗脉·青春创生力”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子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应用介绍
麦秆在灵巧的指尖翻飞起舞,古老的手艺正在乡村中焕发出全新的生机。2025年8月24日至28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Shine星星”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渭南市渭南市桥南镇和官道镇,开展了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探寻非遗技艺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团队通过走访农户、调研合作社、学习技艺、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探索了巧娘草编与田市“芯子”两项非遗项目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
实践团队的首站抵达了渭南市桥南镇天留村。通过走访当地农户,团队细致调研了非遗草编的发展现状。当地 *** 对草编大力支持,并且广泛宣传让农户接触草编这项技艺,但是因工作人员多为高龄,此项技艺学习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年轻人外出务工等原因导致草编技艺创新和发展较为缓慢。
8月25日,团队来到巧娘草编手工艺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我们拜访了省级劳动模范、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春苗,她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合作社采用的“非遗传承+技能扶贫”模式。她指出,合作社已经带动600余户留守妇女实现增收,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团队在合作社看到,社员们正用麦秆编织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和生活用品。
团队与桥南镇 *** 开展了座谈交流。镇 *** 介绍,当地收入主要以花椒、核桃、旅游和外出务工为主,草编作为特色产业为留守老人提供了基本收入来源。
镇 *** 也指出了草编产业面临的问题:品牌影响弱、生产效率低等。他们表示,正在着力改善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并积极为草编产业引入青年人才与创新设计。
8月26日,团队成员学习草编技艺,观看并体验了从原材料处理到编织成品的全过程。队员们不断感慨,看似简单的草编,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技巧和智慧。
团队还参观了渭南航天生态园,考察了乡村旅游与非遗融合的典型案例。如素心民宿引入扎染工艺增强游客体验,为当地非遗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8月27日,团队赴渭南市官道镇新田村,对市级非遗项目田市芯子开展调研。团队走访了芯子传承人刘少伯与宋克俭,了解到田市芯子起源于宋末元初,以铁架结构支撑儿童进行高空表演,具有悬、妙的特点。
该项目于2010年被列入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仍具有显著的文化价值和乡村凝聚力,但也面临传承断层、参与度下降及资金支持不足等现实困境。
8月28日上午,团队成员来到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参观。团队参观了巧娘草编、田市芯子、华县皮影戏、澄城刺绣等非遗项目的展示,并与传承人进行了交流探讨。
传习馆通过建立传承人档案、开展校园传习、组织展示展演等活动,为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
当日下午,团队成员召开了总结会议,复盘此次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一致认为,非遗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富矿,草编助农增收、芯子凝聚乡情,都是生动例证。
麦秆仍在指尖翻飞,但已编织出更广阔的梦想。 “Shine星星”三下乡实践团队将带着调研收获返回校园,继续为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