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保人才培养新模式!广轻与瀚蓝的成功合作
应用介绍
在“双碳”战略与智能技术变革的浪潮下,环保产业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环保技术+数字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痛点如“教学内容滞后、实践场景割裂、师资能力断层”,使得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始终存在错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与中国环境企业十强——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的产教融合实践,成为破解这一行业难题的典范。
自2016年共建“瀚蓝环境学院”起,双方历经8年探索,创新提出“四维三链・生态立交”育人模式,从课程、场景、师资、实践四大维度重构教学体系,以教育链、人才链、技术链联动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同频共振,形成从“单向合作”到“命运共同体”的“广轻-瀚蓝方案”。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生态环境技术学院副院长张堃指出:“过去校企合作常停留在‘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学校输送学生’的浅层阶段,无法满足产业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打破这一僵局,双方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构建起“党委领导+政校行企理事会+专项工作组”三级治理体系,制定《产业学院建设管理办法》等7项制度,明确“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准则,开启产教深度融合新范式。
这场深度融合不仅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更实现了学校、企业、产业的三方共赢。依托产业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微课比赛等省级奖项累计达7项,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表现优异,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1项,其中技能竞赛类获省级奖项5项,创新创业类比赛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4项。
对于瀚蓝环境而言,通过“订单式”培养,精准解决了智能运维、污染治理技术研发等岗位的人才缺口,同时借助高校科研力量攻克多项技术难题,2020年更被助推成为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双方共建的“两高四新”产教联合体覆盖佛山多家企业,联合开发的13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为行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望未来,张堃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产教科’融合,联合东莞凯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更多行业龙头,拓展凯胜环保产业学院等新平台。”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与瀚蓝环境的实践证明,只有当校企从“合作”走向“共生”,才能真正破解人才供需矛盾,为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