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两岸数字艺术设计·年度奖正式启动
应用介绍
本届大赛以“文脉相承,两岸共织”为主题,旨在依托数字艺术的前沿力量,深度融合两岸共享的历史文脉与文化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大赛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关于“加强两岸文化产业协同”的核心政策导向,致力于深化文化共鸣,鼓励作品萃取两岸特色文化元素,促进人才共育与产业对接,为两岸创意人才提供展示、交流与合作机遇,共筑两岸数字文创繁荣生态。
协办单位:西安理工大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绘王趋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才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职徒简历)
受邀院校:山东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辽宁工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台湾大学、台湾艺术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厦门工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廊坊师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鲁迅美术学院、河北美术学院、南昌交通学院、南昌理工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合肥经济学院、贺州学院、衡阳师范学院、淮南师范学院、湖北科技学院、郑州商学院、山西工学院、汕头大学、商丘工学院、上海杉达大学、宿迁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外事学院、信阳学院、燕京理工学院艺术学院、长春电子科技学院、肇庆学院、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临沂科技职业学院、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东软学院、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广东科学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惠州工程职业学院、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青岛滨海学院、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浙江树人学院艺术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经贸职业学院···(非受邀院校也可参赛)
支持媒体:环球网艺术、本网文化、人民美术网、中国收藏网、中国美术家网、中国当代艺术网、中国教育信息化网、太平洋教育网、中国教育品牌网、中国财经报社、永州新闻网、中华教育网、人民网台湾、中国台湾网、台湾商业网、台湾网、台湾文化网、台湾新闻网、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新闻报、燕赵晚报、中国文化报、科技快报网、我爱设计赛网、创赛云-竞赛服务平台、氪赛事、创赛网、艺赛网、掌上艺赛网、中国财经报社、福建日报、环球时报、新华日报。
海峡两岸及亚太地区在校大学生及已毕业但接受过设计、艺术、创意设计专业课程的大学生或青年设计师。
3.每位参赛者可参加多个赛道,定向、公益主题每人仅限投递一次作品,非定向主题提交的作品数量不限。
凡符合企业或入驻平台拟定的主题赛道命题要求的设计作品,均可参与该赛道评选。具体规范见官网各赛题说明。
A.视觉传达:广告设计、海报设计、UI设计、VI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字体设计、动态海报设计、表情包设计等
“文脉相承”强调文化基因的传承、碰撞与创新再生。本赛道号召设计师运用数字艺术设计手段,深度挖掘、激活并创新转化乡村深厚的地域文化脉络(如非遗技艺、乡村特色农副产品、古建生态等),服务于乡村振兴。设计作品应连接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城市与乡村桥梁,通过“相承效应”,即深度交融、互鉴增值,切实提升村民文化自信与生活福祉,为乡村注入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活力的解决方案。
A.海报设计、B.品牌设计、C.包装设计、D.公共空间设计、E.公共设施设计、F.文创产品设计
大赛采取线上闭卷答题模式,支持网页端、手机端或小程序登录参赛,大赛内容主要围绕“文化遗产”主题,题型为单选题,系统将从题库中随机抽取25道题,每题4分,满分100分,答题时限为30分钟。
1.面向全国院校在读学生开放,包括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学生及中学生,不限年级,不限专业。
参与定向主题的作品首先参与设计赛作品奖评审,获得银奖及以上者,继而评选该定向主题的单设奖项。
参赛报名费由参赛单位和参赛者承担。报名费将用于:包括但不限于大赛整体组织安排、专家聘请组织命题、建立相关题库、监考数据人工评审评阅等费用。(不包含获奖权益的申领及版权登记等费用)
参赛组别参赛费说明定向、公益主题非定向主题知识赛道学生组【在校学生填报】免费100元/件50元/人专业组【个人设计师/单位填报】150元/件院校统一组织【院校账号提报】50元/件院校独立参赛端【院校统一组织】免费
所有参赛者必须提交作品展示海报。请根据作品呈现需求,从大赛官方平台下载指定的横版或竖版海报模板,并将作品内容编排至模板中。(“职面未来”简历设计专项赛道作品无需下载大赛指定的海报模板,需符合该赛道作品提交要求即可)
须提交A3规格、分辨率300dpi的JPG格式文件,以保证展示的清晰度。单件作品须提交单幅海报,系列作品可提交最多不超过5幅海报。
须特别注意:以上各类图片单个文件大小均不得超过5MB,否则无法成功上传,视频不超过100MB。若另附动态呈现作品须GIF格式、不小于72dpi,节奏流畅不卡顿。
请将作品展板源文件、创作思路或创作过程记录材料等内容,统一整理至文件夹中,并进行压缩打包后提交,。
所有压缩文件须采用ZIP格式,大小不超过200M,压缩包命名须严格遵守以下格式:“组长作者姓名”/“单位”+“《作品名称》”。
(1)原创性(30%)作品内容符合大赛主题;艺术形象典型而具体;表现形式特色鲜明,艺术感染力强;突出民族性和多样性。
(2)创新性(30%)创作视角的独特性;表现手法的新颖性;概念构思的原创性;呈现形式的独特性。
(3)文化性(20%)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炼;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创意的思想性和社会价值。
(4)艺术性(10%)创作内容与理念传播性;创作构思与形式的传播性;作品传播的广泛性和影响力。
征稿结束后,活动主办方邀请相关高校及行业专家组成评委会,依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本着原创性、创新性、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等方面对投稿作品进行评选,评出大赛奖项。
1.参赛作品须为参赛者原创,内容必须线.作品内容不得包含违反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不得包含涉及与性别、宗教相关的歧视性内容,不得侵犯他人隐私权、肖像权等合法权益,由此引起的相关法律后果均由交稿者承担。
3.大赛主办方拥有参赛作品合理必要的展示权和传播权;大赛主办方充分尊重参赛者的知识产权,鼓励参赛作品以多种形式落地形成产学研合作。涉及知识产权部分,将咨询两岸专业律师,并结合专业赛事惯例,另作说明。
5.作品展示部分不允许出现学校、作者姓名及其他赛事标识等可能影响评审公正的信息,一经发现将作扣分处理。
c. 侮辱、诽谤或带有歧视性(包括但不限于种族、宗教、民族、性别歧视)的影射倾向画面及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