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打造“津津有味”的大思政课
应用介绍
央广网天津11月13日消息(记者韩雨晨)近年来,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天津市“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扎根津沽大地,创五维聚五力,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模式,奋力书写铸魂育人交院篇章。
一是构建“大格局”凝聚育人合力,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校协同配合的“一体化”工作格局、以“常态化”协同机制和“体系化”评价制度,全力保障1000多名同学整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二是搭建“大平台”展现实践魅力,整合育人资源,建设了爱国主义、志愿服务、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成就、工匠精神养成五个类型的育人基地27家,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
三是建好“大师资”提升育人功力,聘请党政干部、专家学者、能工巧匠、道德模范、企业骨干共计25人组建“1+1+1+x”(1名思政课教师、1名道德楷模、1名专业课教师+若干企业导师)教学团队,他们用理论魅力、亲身经历、真情实感教育感召学生,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
四是建设“大课堂”释放思想伟力,将“课堂空间”与社会生活的“实践空间”结合起来,打造场馆里、田埂上、码头上、工地上的行走课堂,让大思政课讲出大信仰、讲好大故事。
五是搭建“大载体”激发创新活力,依托实践教学平台、数字展馆、媒体平台,建设多维资源,构建“互联网+思政”育人空间,数字赋能育人创新。
学院依托天津地域历史文化场馆资源优势,围绕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津牌”故事,集聚“名师+工匠”的专业优势,坚持“五维”全面发力,开展项目式实践教学。
一是追寻“津沽”英雄,传承红色基因。师生共赴天津博物馆、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等场馆,讲好场馆中的思政课,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
二是体验“津味”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师生行走在津门故里,在杨柳青民俗馆、五大道、红光农场等实体情景中感悟津味文化、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三是感受“津牌”创新故事,锻造职业信念。师生走访天津港等合作企业,倾听“津牌”故事,感应时代脉搏。
四是争做“津城”志愿者,弘扬文明风尚。实践教学中,以服务他人成长自己,志愿奉献青年担为主题,在地铁、社区的具体实践中锤炼青年人的责任担当。
五是传承“津门”工匠精神,坚定职业理想。学生通过与工匠面对面,深入厂房、工地现场实践,锻造职业信念,增强技能报国的决心与信心。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学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优秀学习成果在“快乐思政课 成长你我他”学习课堂进行展示,建设了实践金课10个、榜样课堂10个,公开出版思政课实践指南教材一部,建设实践教学教案一套。创新案例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交流展示,“五力”并举 推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大思政课”特色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下一步,学院将持续优化育人资源供给、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模式创新,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推动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以天津市“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扎根津沽大地,创五维聚五力,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模式,奋力书写铸魂育人交院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