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前沿

2025外滩大会:机器人“无唾沫穿针”背后具身智能加速落地

2025外滩大会:机器人“无唾沫穿针”背后具身智能加速落地

  • 发布:
  • 人气: 16
  • 评论: 0

应用介绍

  清华大学孙富春团队在2025外滩大会具身智能论坛上展示了其最新的机器人成果,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项技术突破不仅展现了

  孙富春团队展示的机器人转手绢表演,灵感源于今年春晚的精彩呈现。与以往依赖死板算法控制的机器人不同,这次的机器人通过大量训练,仿生人类肌腱驱动与关节构型机理。这种设计使得机器人能够流畅地完成抛绢、接绢、转绢等动作,甚至可以表演高难度的双手转绢。这一突破性的进展,体现了人工智能在模仿人类行为方面的巨大进步,也为机器人技术在娱乐、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打开了新的大门。

  除了转手绢表演,孙富春团队研发的机器人灵巧手也备受瞩目。在现场展示的视频中,灵巧手以0.1毫米级精度完成了穿针引线、捏取豆腐、剥开鸡蛋等高难度操作。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其精密的结构设计,包括128个压力传感器和64个关节电机,以及通过热成像与毫米波雷达实时感知物体形变,动态调整抓握力度。其感知精度高达0.02毫米,堪比一根头发丝落在皮肤上造成的形变量。孙富春教授强调,通过模仿人的肌腱结构,机器人能获得更高的自由度,这是下一代机器人的关键。这种仿生设计,使得机器人能够更灵活、更准确地完成各种精细操作,为机器人技术在工业制造、医疗、科研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孙富春教授十分推崇研发人形机器人。他认为,人体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是最适合智力诞生的形式,因此,在人工智能发展上模拟人体可以事半功倍。这一理念在上海卓益得机器人身上得到了印证。该机器人在今年北京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获得季军,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比赛中途没有更换电池。这得益于其腿部采用绳子模拟人的肌腱,利用臀部的3个电机与腿部的3个关节相连。这种肌腱仿生驱动设计,使得人形机器人的行走和跑步机制与人类接近,都是靠多条肌腱同时发力形成耦合效果,带动腿部关节运动。孙富春团队目前还在研发水中和空中机器人,同样会选择这些空间中的优势物种进行仿生研究。

2025外滩大会:机器人“无唾沫穿针”背后具身智能加速落地

  从转手绢到穿针引线,再到马拉松比赛,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令人瞩目。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将能够更好地融入人类社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你认为,未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会对哪些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