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中国解锁循环经济密码
应用介绍
2010年,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发布首份《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及综合利用行业白皮书》时,全国仅有少数几家正规拆解企业,非正规作坊式拆解导致广东贵屿等地土壤重金属超标触目惊心。中国的电子垃圾集散地广东汕头贵屿是全球化电子垃圾产业链的缩影——西方倾倒、中国承接、环境买单。
十五年后的今天,当《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及综合利用行业白皮书2024》不久前在北京发布时,中国已建成95家规范处理企业,累计拆解超9亿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铁铜等金属472万吨,塑料443万吨,成为全球更大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体系之一。中国废弃电器回收产业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津一家环保公司的机械臂正精准分离冰箱压缩机,制冷剂回收系统将氟利昂转化为无害气体,单条生产线万棵树。这一转型背后,是中国电子垃圾治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的历程,更是为全球电子垃圾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
推动绿色发展是习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曾指出,“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中国废弃电器回收处理行业的制度基础奠基于2009年。国务院颁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首次确立目录管理、处理基金和资质许可三大制度,明确生产者责任延伸(EPR)框架。2012年处理基金制度正式实施,通过向生产企业征收费用补贴正规拆解企业,初期覆盖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等“四机一脑”。这一阶段政策推动行业从无序走向规范——到2015年处理量达8000万台。2015年白皮书披露“四机一脑”绿色回收率从2010年的32.75%提升至2015年的60.29%,凸显政策成效。
调整优化期(2016-2023年)的关键突破,源于环境立法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发力。2020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EPR制度法定化,强制要求企业承担回收责任。次年,基金补贴标准大幅下调25-100元/台,倒逼低效企业退出,前十企业处理能力占比突破50%。而2023年《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出台,财政支持“焕新焕绿”行动,首次将回收循环利用列为国家行动支柱,拉动正规回收率从40%升至55%。
2024年标志性改革终结了长达11年的基金制度,从1月1日起,中央财政“以奖代补”专项资金正式取代基金补贴,引入动态竞争机制:资金分配70%权重取决于各省份规范回收处理量,产能利用率低于60%的企业将被限制补贴。同步发布的《再生塑料碳减排核算标准》更建立减排公式,将每吨再生塑料的碳减排量量化认证,为行业注入绿色金融潜能。至此,中国废弃电器处理政策完成从“输血式补贴”向“造血式激励”的蜕变。
十五年间,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理论报废量从1.66亿台攀升至2.89亿台,增幅达74%。面对汹涌的电子垃圾潮,回收模式经历了三重进化。早期以小作坊为主导的个体商贩(2010年代占比80%),回收渠道分散、环保不达标。2020年代平台整合兴起,海尔“五网融合”串联3.2万门店覆盖2800县市;京东以旧换新回收量超2000万台,送装一体率达97%。2024年数字化生态逐步形成,在“互联网+回收”政策推动下,2024年线亿台。某平台AI估价系统日均处理手机超8万台,X光扫描仪生成70项质检报告,让二手手机品质透明化。
然而,处理环节的结构性矛盾却日益凸显。2024年规范拆解量9400万台,同比下滑3.7%,产能利用率仅47.56%,较2015年的65%显著下降。这背后暴露出技术升级滞后——早期以人工锤砸、酸洗取金的粗放拆解,如今虽转向机械破碎分选,但复杂材料处理仍存瓶颈。例如,氟利昂无害化处理成本仍比较高。
行业破局的关键在于高值化与减碳的双轨并行。2024年,天津澳宏公司开发的制冷剂高效回收技术,年处理能力达2454吨,实现碳减排461万吨二氧化碳,凸显了技术创新的显著环境效益。与此同时,一些家电企业布局再生资源基地,推动了“回收-拆解-再生”全产业链的整合。电子废弃物的资源价值正在重塑产业逻辑,其资源产出数据彰显了循环经济的巨大潜力。
2024年,再生行业从9400万台废旧电器中提取了铁92.1万吨、铜2.1万吨(满足生产209万部新能源汽车电机),再生材料替代矿产开采130万吨,节水330万立方米。更深远的影响在碳领域显现:海尔的再循环工厂利用再生塑料生产洗衣机外壳,单台减碳13.8公斤,年碳减排收益突破2000万元。可以看出,全产业链布局成为破局的关键。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整合中再资环等企业,处理能力集中度提升至54%,规模效应使吨处理成本下降40%。
2024年专项资金新政触发连锁反应,引发行业重构。一是清偿困局:财政部75亿元预算清偿历史欠补(2020年前补贴),但截至2025年4月仍有一些企业未获全额拨付。二是预算缩水:2025年专项资金下降,导致一些企业在回收电器产品时的价格不得不下降。三是品类博弈:专项资金按冰箱、空调、电脑、电视、洗衣机不同品类不同比例分配,少数企业为达标产能负荷率红线,以更高的价格收购废空调,可能埋下亏损隐患。家电巨头入场如美的重庆工厂、格力珠海基地投产后,将改写行业竞争格局。
尽管取得显著进步,中国废弃电器回收眼下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大部分废电器进入正规渠道的同时,仍有少部分通过翻新流入二手市场或被私拆,导致铅、汞等重金属污染风险。另一方面产能利用率出现下滑,暴露政策调整期的适应阵痛。
破解上述困局、应对挑战,还需系统性方案。首先,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深化。格力2020年回收37万台空调的实践表明,制造企业逆向物流体系可提升渠道控制力。其次,消费者激励。2023年“以旧换新”政策通过补贴 *** 换新需求,配合安全使用年限宣传(如冰箱/空调≤10年),培育回收意识。再次,技术创新。生物浸提贵金属技术可提升手机回收经济性;智能拆解线年“以奖代补”资金已优先投向此类项目。
此次白皮书揭示的未来路径则清晰可见:以政策为杠杆——动态基金调整机制应对价格波动,再生塑料强制掺混比例立法(如欧盟30%)倒逼绿色采购;以技术打破困局——生物浸提技术提升手机贵金属回收率至95%,等离子体熔融技术无害化处理含汞荧光粉;加强全球协作——九阳收购Shark拓展欧美回收业务,格林美借“一带一路”出口再生金属至东南亚。
十五份白皮书连缀成一部中国电子垃圾治理的“转型史诗”——从2009年制度初创时91家处理企业年处理1亿台,到2024年规范拆解9亿台、碳减排超千万吨的规模。这部“转型史诗”证明:当电子垃圾的回收成本低于原生矿开采,当再生材料的碳溢价超越资源价格波动,“绿色增长新引擎”便不再是一个隐喻。正如2024年度白皮书所强调的,行业正从“被动合规”走向“主动增值”。中国用十五年解锁的循环经济密码,既是对“双碳”承诺的答卷,亦为人类可持续未来烙下创新印记。
未来已至。随着专项资金“以奖代补”机制落地,碳普惠账户与个人回收行为挂钩的试点已在长三角启动。消费者交投一台旧手机或可积累碳积分兑换公共服务,使微观行为汇入宏观减碳浪潮。而欧盟ESG标准启示中国加速再生材料强制掺混比例立法,让再生铜、再生塑料从成本负担变为绿色溢价来源。
当内蒙古草原的风电为海尔再循环工厂输送绿电,当格力再生资源基地的拆解机械臂通过AI视觉识别冰箱压缩机型号——中国废弃电器回收产业正以技术革命挣脱“补贴依赖”,朝着绿色增长新引擎的方向迈进。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一产业的转型经验,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