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我们见证这些“之一”:一座座超级工程、重大项目标记发展新刻度
应用介绍
从高空的视角俯瞰,“十四五”期间,中国壮丽山河上又添豪迈画笔:那是深中通道跨江贯通、拉林铁路穿山越岭、白鹤滩水电站“鹤”舞金沙……
以城市的视野观察,经济发展又增强劲动力:“深海一号”全面投产、“能储一号”并网发电,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稳稳守护万家灯火……
这一座座超级工程、重大项目,不断以“之一”“首次”“更大”彰显中国创新的重大突破,更标记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刻度,托起人民的美好生活。
试验压力突破世界更高等级18兆帕,通过高低压循环、长时保压“双168小时”连续运行验证,储气库密封性、稳定性等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在人工硐室储气领域技术路线全面打通,将加速推动压气储能行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新疆哈密,全球单期更大“光热储”一体化项目汽轮机基础完成浇筑,意味着项目迈出关键一步。山东东营,26兆瓦级海上风机在附近海面吊装,这是目前全球单机容量更大、叶轮直径更大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
从茫茫戈壁到渤海之滨,一个个项目“之最”,彰显着超级工程的无尽探索。“‘十四五’,我们站上了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的创新制高点。”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说。
海上,挺进深蓝步伐铿锵,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集齐;油气开发向超深水迈进,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气田陵水36—1成功钻探发现,一系列大型项目建成投产。
陆上,全球之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6座电站构成的世界更大清洁能源走廊综合效益充分发挥。
天上,之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嫦娥六号”实现全球之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之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
金沙江上,白鹤滩水电站,一座拱形大坝横亘在高耸的山谷间,承受1650万吨的更大水推力。近年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深中通道等,设计寿命都长达百年以上;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采用国际更高安全标准,扛得住17级台风、9级地震。目前我国已建成44条特高压输电通道,另有4条正在建设,电网不仅规模大、覆盖广,而且坚强可靠。
6月25日,“深海一号”二期项目最后一口气井开井生产,标志着项目实现全面投产。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更大的海上气田。
深海富含油气资源,也是世界各国科技角逐的主战场。要想叩开深水油气勘探开采的大门,需要解决“深水、深层、高温、高压”四大世界级行业难题。
最终,5项世界首创的深水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一批关键装备和产品国产化,构成了“深海一号”二期项目交出的部分答卷。“‘深海一号’的烈焰,照亮的不只是深海,更是中国深水能力跃升的里程碑。”“深海一号”二期钻采方案设计经理吴怡说。
国之重器背后,这些“之一次”“之一座”“之一艘”彰显着中国创新的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带动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很多领域加快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转变。
——研发投入再创新高。数据显示,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
——科技攻关持续加力。从核电、高铁、船舶与海洋工程等装备领域,到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我国一大批科技前沿成果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创新正带来越来越多的惊喜。“祝融号”火星车首次登陆火星;“嫦娥5号”带回月壤已与6个国家开展共享研究;“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球;“东方超环”核聚变实验装置实现1亿度高温、1066秒的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绿色发展增添活力。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3.46万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1.6倍,绿色能源点亮千家万户。每年生产钢材中,20%以上的原料来自废钢循环利用,节能降碳成效显著。高速公路充电桩数量4年翻了两番多,覆盖了98.4%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新技术让传统基础设施焕发新的活力。
再将视野放大,我国拥有全球更大的高铁网、港口网、城市轨道交通网、宽带网,也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风电装机、光伏装机、充电桩等,跨越前行背后,正是创新源源不断增添动力。
8月17日,随着开挖直径17.5米的“山河号”盾构机刀盘破洞而出,山东济南黄岗路黄河隧道盾构段掘进完成,标志着世界更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顺利贯通。
黄岗路黄河隧道穿越“地上悬河”,是继“万里黄河之一隧”——济南济泺路黄河隧道后又一连接南北向的大通道。中铁十四局项目现场负责人周祥介绍,针对黄河之下的复杂地质条件,项目团队在建设初期就量身定制了“山河号”盾构机,并配备智能化装备系统,为安全掘进装上“智慧大脑”。
建设以来,“山河号”盾构机先后平稳穿越一级水源保护地沉砂池、黄河两岸大堤等多个风险源,实现更高日进尺18米、月进尺426米,刷新17米级盾构施工的世界纪录。
“我国人均GDP刚超过1.3万美元,要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就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李春临说,经过4年多扎实推进,102项重大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重大成效,预计年底前能全部完成规划目标。
基础设施构筑经济循环“新支撑”。贵阳至南宁高铁、和田至若羌铁路、中老铁路、成都天府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川藏铁路、平陆运河等重大工程稳步建设,全国约90%县级行政中心实现30分钟上高速,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覆盖率达到97%,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坚实支撑。
民生项目提升百姓生活“新品质”。支持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面覆盖中西部等优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省份;支持208万户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民生保障更有温度。
重大工程筑牢国家安全“新基座”。四大油气战略通道持续完善,全国水库总库容达万亿立方米、大坝数量全球之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强化部门协同、央地联动,确保102项重大工程圆满收官。同时,科学谋划‘十五五’重大工程项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李春临说。
“十四五”规划了102项重大工程,经过4年多扎实推进,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重大成效,预计今年年底前能全部完成规划目标。
贵阳至南宁高铁、和田至若羌铁路、中老铁路、成都天府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川藏铁路、平陆运河等重大工程稳步建设
“祝融号”火星车首次登陆火星;“嫦娥5号”带回月壤已与6个国家开展共享研究;“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球;“东方超环”核聚变实验装置实现1亿度高温、1066秒的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绿进沙退;科尔沁、浑善达克流动沙地歼灭战有力阻遏京津风沙源;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00多公里的阻沙防护带构筑起“绿色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