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前沿

机器人利用了什么技术发展

机器人利用了什么技术发展

  • 发布:
  • 人气: 6
  • 评论: 0

应用介绍

  农业机器人是农机装备的高级形态,走进普通农户需要相当长时间。智慧农业不是人与机器的博弈,而是彼此之间的赋能。传统农机把农民从“体力劳动者”变为“机器操作手”,智慧农业机器人将把农民升级为“机器人管理者”“数据决策师”。

  宇树科技近日宣布,将其四足机器人Go2应用于智慧农业领域,探索机器人赋能农业新路径;由深圳蓝侠机器人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发的全国首台冬枣采摘机器人篮侠不久前在陕西大荔投入应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可自动巡航杂交授粉的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复旦大学机器人与自主无人系统实验室研制的番茄精细化作业智能农业机器人亮相……越来越多主体跑上农业机器人这一火热赛道。

  在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农业对智能化有着深切渴望。不同于以往的农业机器人,智能农业机器人能实时感知环境数据,通过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实现自主决策和行动。例如,以往需要人给地图“打点”,手动规划路线G技术,搭配智能算法,能自主规划路径、自动避障。借助AI技术的突破,当前农业机器人已能开展巡检、施肥、喷药、采摘等工作。以宇树科技为例,其搭载农业专用传感器及AI视觉系统,可用于监测幼苗生长并实时采集田间数据。

  无论是宇树科技、中国科学院,还是哈工大、复旦大学,都不是传统的农业科研单位或农业科技企业。之所以投身这一赛道,就是看好农业机器人的技术和应用前景。农业机器人之所以能,不仅在于机器视觉、知识图谱、决策模型等通用技术快速发展,还在于卫星遥感、低空技术、地面物联网、农业传感器等农情获取技术日臻成熟。随着农业规模化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和经营体系有了很大改善,新事物有了用武之地。这使得不少经营主体或科研主体,把创新目标瞄准了一片蓝海的农业领域。

  其实,农业机器人比工业领域机器人更难研发和推广。分析原因,一是,农业是非标准化环境,对象是生命体,而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需要光学、传感、机械、算法等领域专家协同解题。二是,农业比较效益低,技术不一定多高但成本要尽量低,没有效益农民就不会买账。三是,有的技术产品说起来丰满、用起来骨感,以采摘为例,工作人员坦言,最难的是辨别成熟的果实,还要避开枝叶实现无损采摘。这些因素叠加,导致农业机器人目前依然只是“盆景”,只在极少部分经营主体和场景应用。

他们为何跑上农业机器人赛道

  技术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迭代进化能力,在越来越接地气的情况下,成本有望越来越低。宇树科技Go2农业版的亮点是“AI视觉+边缘计算”能力,基础售价为1600美元,对高值农业来说,具有一定性价比。第二代冬枣采摘机器人样机已进入研发阶段,重点解决高温条件下识别和抓取效率下降等问题,第三代也有了研发日程。这启示行业,要从实际出发,不断迭代优化,尤其要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上找突破口,打造模式多样的解决方案,增加吸引力。

相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