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社区

一座互联网之城的生成——深圳经济特区如何用45年创造数字奇迹

一座互联网之城的生成——深圳经济特区如何用45年创造数字奇迹

  • 发布:
  • 人气: 1
  • 评论: 0
标签:

应用介绍

  在中国文化的浩瀚长空中,大鹏鸟振翅九霄,背负青天,俯瞰山河。它不仅是力量、远大志向的象征,更是开拓进取、一往无前的精神化身。

  别称“鹏城”的深圳,这座从南海之滨崛起的城市,恰如那只传说中的大鹏——始终在无人区中开路,在空白处落笔,以鲲鹏般的格局,洞察时代,引领风潮。

  今天,深圳成为“最互联网城市”,网民规模达1590万,互联网普及率95.8%;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大批企业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45年,从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到世界瞩目的互联网大城,从最初的渔村水网到如今奔流的数字浪潮——深圳究竟做对了什么?

  在全球经济版图上,可见数个创新与繁荣的经济带熠熠生辉——那是美国的旧金山湾区、日本的东京湾区和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百强科技集群显示,“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五年蝉联全球第二位。其中,深圳是最亮的那抹“科技蓝”:成为全球首个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的城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1025家······

  时间回到20世纪70年代末。那时,中国正徘徊在“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

  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之问,中国以非凡的政治勇气破除思想桎梏,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探索发展路径——一场改写中国命运的伟大试验,在南海之滨悄然酝酿。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诞生。

  当蛇口工业区之一声开山炮炸响,深圳建设者用“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敲响新中国土地拍卖“之一槌”、发行新中国之一张股票、建立新中国之一个出口工业区······从1979年到1984年,短短5年间,仅蛇口一隅就创造了多项全国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深圳传遍神州。

  1984年,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办公大厦旁挂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牌(资料照片)。图/新华社记者 徐佑珠 摄

  1992年春天,深圳火车站的月台,迎来第二次视察深圳的。道路纵横交错,高楼耸入云端,与八年前相比,深圳从一个大工地变成了繁华都市。在视察的最后一天,小平再次谈到经济建设“要搞快一点”。

  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带来思想的解放,带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带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石破天惊的时代呐喊。

  1999年的一个深夜,华强北赛格科技园一间办公室里,几个年轻人围着一台笨重的服务器反复调试。终于, *** 99a初版准备就绪,成功发送出之一条消息。

  20世纪90年代,在华强北的电子市场,相似的情景竞相上演。密密麻麻的“一米柜台”像一块块数字跳板:有人在这里卖组装电脑,有人在这里倒腾电子零件,更有几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或许就在堆满元器件的货架后,打磨着改变未来中国互联网格局的产品原型。TP-Link赵建军、神舟电脑吴海军曾在这里赚到了人生“之一桶金”,大族激光、同洲电子等一批上市公司也从这里走出。

  当任正非拿着凑来的2万元人民币创办华为时,目标很简单: *** 香港某品牌的用户级交换机,赚点差价养活团队。彼时的深圳,“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简称“三来”,补偿贸易简称“一补”)企业遍地开花, *** 生意看似稳妥——直到国际厂商收紧货源, *** 利润被压缩到极限。

  1990年,华为在一间简易的厂房里拉起研发团队,目标是攻克数字程控交换机技术。三年后,推出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直接打破了国际巨头对中国高端通信市场的垄断。1996年,华为海外市场首站落地俄罗斯,通信设备的“深圳创造”开始走向全球。

  几乎同一时期,比亚迪凭借自主研发的镍镉电池技术拿下国际巨头订单;中兴通讯以自主知识产权的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ZXJ10叩开国际市场大门;迈瑞医疗带着自主研发的监护仪产品进军欧美高端市场,打破国外品牌垄断。

  这些先行者的脚步,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深圳创新发展的燎原之势,更为其日后闪耀世界舞台埋下了伏笔。

  认识和把握时代问题,是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的前提和基础。当全球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我们如何引领时代、站立潮头?答案或许就藏在一座城市的创新实践里。

  在这里,楼上科研人员开展“从0到1”的基础研究,楼下创业公司便将科研孵化成“从1到N”的产品······“楼上楼下”的创新创业综合体,让科研和产业无缝衔接。

  2025年年初,一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完成仰躺、反复深蹲、扭腰、原地起身等一系列稳定、高动态的全身复杂动作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这款未命名的机器人由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制造。在谈及公司核心竞争力时,公司联合创始人张力说,深圳在机器人硬件供应链上优势明显,“有的硬件我们上午下单,下午就能做好送到”。

  速度的背后,是深圳数十年积累的如同“毛细血管”般的产业链供应链 *** 。深圳及周边的珠三角地区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重镇,形成极具配套能力的“1小时产业圈”。以深圳为中心,90%的零部件可在1小时车程内完成采购,1周内可实现从产品原型到产品、再到小批量生产的过程,科研成果能迅速转化为创新产品。

  这家由90后小伙刘靖康创立的企业,2023年以接近70%的市场占有率的绝对优势份额,位居全球之一;旗下的运动相机市场份额仅次于GoPro,位居全球第二。

  “高效供应链和全球化通道让影石‘快人一步’。”谈及为何选择深圳,刘靖康表示,深圳及周边形成的供应链圈,使影石创新能快速完成产品原型迭代与量产,2024年深中通道通车后,物流效率也显著提升,助力影石创新快速响应国际市场需求。

  “深圳已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创新企业开天辟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说。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密度居全国之一。

  让企业在创新中唱主角,造就了深圳“6个90%”的创新密码: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等都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都出自企业。

  近年来,深圳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以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为企业筑基,以健康有序清朗的 *** 空间为发展护航。

  “以前遭遇 *** 谣言侵权,我们常因不懂流程干着急,现在有了这本指南, *** 路径一目了然。”2025年6月13日,深圳市委网信办组织召开“清朗鹏城·优化营商 *** 环境”专题座谈会,并发布《“鹏城护航 E企清朗”涉企 *** 侵权信息举报指南》。

  针对企业频遭恶意抹黑、不实信息扩散等 *** 侵权痛点,深圳一方面编发“举报指南”,以清晰条目明确侵权类型、举证要件、处置时效等关键信息,让企业 *** 有章可循;另一方面通过专题培训搭建对话平台,网信部门与平台规则制定者现场答疑,帮助企业精准识别侵权行为、掌握高效举报技巧。

  “数据安全是国之大者,个人信息保护系民之所盼。”2025年7月,一场数据合规政策宣讲会在前海热烈展开。

一座互联网之城的生成——深圳经济特区如何用45年创造数字奇迹

  针对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深圳创新实施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编制发布《深圳市企业数据合规指引》《深圳市APP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指引》,持续开展 *** 安全数据安全检查、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

  更将 *** 安全意识深植市民心中:国家 *** 安全宣传周活动走进商圈、书城、产业园区与交通枢纽,《 *** 强国成就主题图册》《 *** 安全典型案例100例》以鲜活案例普及防护知识······

  从制度创新到企业合规,再到全民防护,深圳织密 *** 安全防护网,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防火墙”。

  “小新今年读5年级,放学后经常对父母说要用手机学习,实则是瞒着父母在网上聊天和打游戏······”7月24日,在福田区货拉拉“司机之家”,由深圳市委网信办指导开展的2025深圳未成年人 *** 共护新业态劳动者子女专场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作为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深圳约有160万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他们串联起了城市的烟火气,却常因工作时间不固定、亲子相处时间碎片化,在子女教育尤其是 *** 素养引导上存在“空白区”。

  货拉拉司机叶平趁着暑假特地把女儿从老家接到深圳:“我非常珍惜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女儿一块儿参加活动,这种轻松互动的引导教学,比我单纯说教好多了。”

  2021年6月,深圳承担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试点任务。深圳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互联网企业工委,并探索建立了工委领导与公司定期会商机制,以便公司及时掌握行业政策和发展动向,同时工委也能及时协调解决公司发展中的困难与诉求。

  这样的创新机制让货拉拉公司党委副书记柯姗深有感触:“ *** 好像就是在和我们一块创业,是我们的合伙人,而不仅仅是监管者。”

  以党建为引领,一场场关心新就业群体的举措正悄然撑起一把温暖的伞——它护住的不仅是未成年人的上网安全,更是一个个新就业群体家庭对未来的期待,以及深圳这座城市对每一位奋斗者的温柔注视。

  正如“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曾入选为深圳十大观念的标语,像是一份创新的邀约,也道出了深圳最为动人的城市品格。

  如今,深圳人才总量突破700万大关,位居全国前列,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榜首,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实施“技能菁英”培养计划;每年举办“人才日”、全球创新人才论坛等各类活动······不唯地域、不问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遗余力地引进、培养、使用、协作和服务各类人才——深圳,敞开大门,广招四方之才。

  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迎接每一个追梦人,以创新的力量激发每一个奋斗者的潜能。在这里,每一份才华都被珍视,每一个“来了”的人,都能成为深圳的建设者,都能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仅用40余年光阴,深圳便完成了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惊人跨越,谱写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最为绚丽的时代篇章。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压力大、责任重,但更要一往无前,这就是深圳精神。”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网信办主任张忠亮语气坚定。

  面对数据跨境流动既要“通得快”又要“管得住”的全球性挑战,深圳没有被动等待政策清晰化,而是主动破题、先行探路。

  “双城生活”成为越来越多深港居民的常态,然而,因两地数据互通的滞后,让民生小事变成“麻烦事”:学费缴纳需银行柜台转账,耗时且欺诈风险高;医疗复诊依赖纸质报告、易丢失且重复检查成本高。

  2024年,由深圳市委网信办等多家两地 *** 部门联合推动的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首次测试成功,该平台基于国产开源区块链底层技术和分布式数据传输协议,通过“数据指纹”(哈希值)实现跨境信用互认,为两地数据互通提供了安全可控的通道。

  从深耕动力电池技术,到贯通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比亚迪如今坐拥11个研究院、超11万名工程师,累计研发投入逾千亿元。数十载坚守创新一线,终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响彻全球。

  从深耕移动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到原生鸿蒙操作系统问鼎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十余年磨砺自主创新,华为终使移动操作系统实现全面自主可控。

  “领跑”不再是一家企业的孤军突进,而是整座城市能级的协同跃升。在这片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类创新载体总数超40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236.61亿元,跃升至全国第二。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逐步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市场体系。

  20世纪90年代,深圳敏锐捕捉到时代风潮的转向,紧跟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浪潮,主动转移“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1991年的22.86亿元增长到1998年的655.18亿元,年均增速超过60%,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更加多元。

  今天,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科技与产业格局。在这场关乎未来的技术革命中,深圳继续破浪前行。

  早在2022年,深圳出台了我国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2024年,人工智能升格为深圳“20+8”(即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并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产业集群中的独立集群,同时,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正式成立,确保各项政策和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2025年3月,深圳连发四份重磅文件:《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行动计划(2025—2027年)》······

  从产业体量上看,2024年深圳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747.53亿元,同比增长12.7%,人工智能企业达2600多家。在机器人领域,诞生了“人形机器人之一股”优必选、“协作机器人之一股”越疆科技等企业。

  从应用场景看,2024年深圳公布的“城市+AI”应用场景达41个。2025年发布的《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强调,要积极拓展人形机器人在交通巡检、医疗康养等多个场景落地。

  更有鹏城实验室,承担着研发与建设“中国算力网”的国家级任务,成功打造了国内首个全面自主可控的E级(每秒百亿亿次计算)智能算力平台——“鹏城云脑Ⅱ”。平台目前已支撑近千个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和应用。

  2025年的春天,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引起一场全社会对创新的广泛讨论。大家把更多期待的目光投向了深圳。

  回首看,从20世纪90年代“特区不特”的政策之忧,到21世纪之初“被谁抛弃”的瓶颈之困,再到十年前“难以为继”的资源之虑,深圳从未缺少叩问。

  “深圳人民更大的特点,并非盲目攀比,而是主动思考我们还应该进行哪些变革。”张忠亮认为,“不需要所有的创新都只发生在深圳,只有当更多创新力量出现,中国才会迎来更好发展。”

  一枝独放不是春。当更多如杭州“六小龙”、深圳机器人“十三太保”般的创新集群蓬勃生长,当更多创新之城接连崛起,高质量发展的激昂旋律自会响彻神州。

  百川争流自成潮。当万千创新支流汇聚,在时代的入海口激荡出澎湃涛声——那是破浪前行的铿锵足音,也是一个民族用创新回应时代之问的磅礴宣言!

相关应用